“工作人员真是太贴心了!帮我联系乡里,把高龄补贴和养老保险的事儿都理得明明白白,孩子们在上海、浙江务工也能放心了。”近日,来自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的95岁周姓老人,提起政务服务中心的帮助时满脸笑意。
这温暖的一幕,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七星关区政务服务中心聚焦外出务工群体“千里办事难”、留守家庭“出门办事愁”的核心痛点,构建起“点线面”交织的立体式政务服务网络,以“数据多跑路”撬动“群众少跑腿”,让政务服务的温度顺着网线延伸、沿着村路传递,精准送进每一个期盼好日子的家庭。

服务“沉底”:把便民窗口设在家门口
“排队耗时长、办事跑断腿”,曾是不少群众尤其是留守家庭办事的烦心事。针对这一诉求,七星关区率先出台《政务服务事项进社区进物业进商圈进银行“四进”工作方案》,从场景延伸入手破解“就近办事难”。
方案落地阶段,七星关区精准选取9个社区、8家物业、1个重点商圈及1家银行作为首批试点,创新搭建“楼宇政务管家”“家门口便民服务站”等基层服务平台。同时,梳理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水电燃气缴费等30项高频政务事项,全部纳入基层服务清单,真正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

“现在到银行存个钱,顺便就能把燃气费、水电费缴了,社保密码修改这类小事也能一并处理,不用再专门跑政务大厅了。”贵州毕节农商行流仓桥中心支行行长朱丹介绍,银行网点变身“政务服务新窗口”,让群众“进一扇门、办多样事”的需求成为现实。据统计,2025年以来,仅通过“四进”服务模式,已为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办理各类政务事项1788件次。
除了高频小事,复杂业务办理和特殊群体需求也被纳入服务重点。针对群众“政策不熟怕办错”的顾虑、老弱病残孕等群体“出行不便难办事”的困境,七星关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出“参与式”服务机制:通过“工作人员陪同办”“专属代办员帮办”的方式,为群众架起干群连心桥。截至目前,已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复杂政务业务240件次,为出行不便群众提供上门服务343件次。

云上“通办”:跨省办事不用再“千里跑”
“在外地打工,想办家里的社保业务,总不能专门请假回来,来回折腾又费钱又误工。”这是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共同困扰。立足这一核心痛点,七星关区政务服务中心深化“线上服务”改革,整合推出跨省通办、全程网办、邮寄快办、云上视办等多元化服务机制,彻底打破地域限制。
“操作很简单,网上搜索‘贵州政务服务网’,找到‘贵人视频办’板块,点击‘云上坐席’,就能和政务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在线完成业务办理,不用再跑回老家。”七星关区政务服务中心业务股负责人石晓欢详细介绍了线上办理流程。

目前,七星关区已联合多部门梳理出268项跨省高频政务事项、1596项线上办理事项,并与浙江、上海等23个省份的300余个地区建立政务服务协作机制,实现异地办理“高效协同、无缝衔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程网办、跨省通办等服务超4万件次,真正让务工者在外地也能“办事无忧”。

服务“助振兴”:让好日子有“稳稳的支撑”
“政务服务不能只解‘燃眉急’,更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七星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茜表示,当前,七星关区正以“全程网办、跨省通办、云上视办、邮寄快办、预约帮办、多点可办”的“六办”服务为核心抓手,推动政务服务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一方面,通过“家门口办事”“上门帮办”,让务工者家属不用再为办事奔波,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安心操持家务;另一方面,针对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群体,开通就业补贴申领、医保报销办理等“绿色通道”,加快业务审批速度,帮助他们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

如今,在七星关区,“立体式”政务服务就像一缕暖阳,浸润着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家庭。它以“数据多跑路、干部多跑腿”的担当,换来了“群众少跑腿、心里更暖心”的实效,更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在一次次贴心服务中愈发扎实、持久,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政务动能”。
供稿: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朱欣 王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