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农民日报:贵州余庆县以“茶产业”铺就“致富路”

农民日报
1685668500
积分商场
今天(6月2日),《农民日报》刊发新闻《贵州余庆县以“茶产业”铺就“致富路”》。

余庆县龙溪镇花果山茶叶基地内党员志愿者与当地群众一起采摘茶青。

“一上隔山门,稀饭几大盆,两边起波浪,中间淹死人。”这是在贵州省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万里村广为流传的一句老话。说的啥?“万里村隔山门组交通不便,村民生活困难,喝碗粥都难见几粒米。”56岁的万里村党支部成员、种茶大户朱光发想起过往,总忍不住“自嘲”几句。

万里村的情况在余庆曾极其普遍。深山阻隔,给当地群众的致富梦想平添了几分艰难。种茶,种好茶,种出能带农致富的高品质茶,成了最近几年余庆县从县领导到茶农的共同心愿。2018至2022年间,余庆连续五年荣膺“中国茶叶百强县”,202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21.3万亩,产值6.8亿元,6万余人从事茶产业,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一株发错货的白茶苗开始

茶以春为贵。晚春时节,当记者走进万里村隔山门组的茶山,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白茶浓绿柔软,一棵棵茶树上冒出鲜嫩的芽苞,采茶工人肩挎竹篓穿梭在茶园中,尽是一派忙碌景象。刚进茶园,朱光发就和采茶工交流起来,指导他们提高采摘的技术和水平。

“今年茶叶价格好,我这200多亩地预计能赚50万至60万元。”朱光发说,近几年隔山门22户村民家家都在种茶,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少的一年也能赚个十多万元。”

但最初鼓励大家走上“种茶”这条路却并不轻松。“要想让老百姓富起来,必须选对产业,要想办法让大家都加入进来才行。”朱光发深谙其理。

2012年冬,余庆县政府茶叶中心从外地采购一批绿茶苗免费发给花山乡万里村村民试种。翌年春,村民发现绝大多数茶苗都水土不服,难以存活,纷纷选择放弃。

但朱光发却不信邪,他一遍遍地上山“找答案”,意外发现了几株长势良好的茶苗,只是吐出的嫩芽是白色的。朱光发起初以为是病树,请专家看过后才知道,这并不是病树,而是白茶,应该是当时发茶苗时误掺进来的。

同时,贵州省农科院专家也对隔山门的土壤条件进行详细检测,结论是这里的土质和气候非常适宜种白茶。于是在误打误撞下,朱光发果断开始了种白茶的尝试。但毕竟有了之前的失败教训,很多村民心存抵触,“2013年,全村只有8户人家跟着我种,总共就600多亩。”朱光发说。

在种植过程中,他慢慢了解到白茶种植讲究很多,管理方式、肥料配比都有很多门道。为了解决这些种植难题,朱光发专门组织村民一起去“白茶之乡”浙江安吉取经,学习施肥、管护、剪枝等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试验,白茶种植在隔山门取得好收成,仅朱光发家就收了8000多元的茶青,而且品质上乘,不少浙江、安徽的茶商前来采购白茶芽。

在老朱的带领下,从2014年开始,村民纷纷在自家地里开始种茶,种植面积迅速达到1300余亩。村民张福喜的转变就很有代表性。

“以前对种茶一点都不了解,朱光发三天两头到家里做工作,我就种了70亩。现在轻轻松松收入几十万元,关键是比种烤烟轻松多了。”张福喜喝着自家地里产出的白茶,满脸笑意。

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带领下,2018年,全组22户一户不落都开始种茶。如今,全村白茶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一斤茶青能卖到近200元,隔山门组2022年的总收益达500余万元,辐射带动本村1000多人。茶叶加工厂更是星罗棋布,不少村民都开始自己办厂,大型的有11家,每天可以加工三千到五千斤茶叶。

在家采茶比外出务工强多了

万里村是余庆全县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茶产业在余庆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爸爸,县里给我们这些留守儿童颁奖了,还有200元奖金。”2010年腊月的一通电话,让已是福建一家公司副总、年收入百万的余庆县松烟镇二龙村村民骆地刚心里五味杂陈。

“在外面挣再多钱,如果失去了对孩子、老人的照料和陪伴,也是没有意义的。”如今,已是贵州省政协委员的骆地刚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创业经历,仍不胜唏嘘。

于是,骆地刚和妻子坚定地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但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光是土地流转就让我伤透脑筋,山上的地常年无人耕种,杂草丛生,即使这样一些村民仍不愿意流转。”骆地刚说。

此外,由于没有种茶经验,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他便和工人一起从除草、修剪茶树等基础工作做起,还到处拜专家、访名师,一年有近半时间奔波在外出学习考察的路上。

日积月累,这位昔日的管理能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方向:从高起点出发,建立从种植、加工到包装的一条龙生产体系,以产品质量取胜,即使面对茶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前期资金压力大等难题,他仍坚持品质优先的思路。

为了做大茶产业,骆地刚一边扩大自有基地,另一边则成立专业化公司,牵头成立余庆县松烟镇他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配套加工厂,开拓市场销路。目前,骆地刚的“凤香苑茶业”已是全县最大的茶企,集研发、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公司生产的“干净茶”已成知名品牌,并通过与浙茶集团的合作,成功打入欧洲、非洲市场。企业现在仅在二龙村自有基地就达3000多亩,辐射带动272户茶农种茶,其中还包括原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茶叶种植面积共达1万余亩。

如今,凤香苑公司年产苦丁茶80吨,大宗绿茶、红茶、白茶分别达到300吨、150吨和100吨,2023年预计产值可达8000万元以上。“每年我们会为周边村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临时用工时长近8个月,为当地创造至少8万人次的就业机会,每年发放工资就达950余万元左右,周边农户每人为公司打临工,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

二龙村村民胡茂平说:“在家门口采茶可比外出务工强多了!现在村里人都在附近茶山采茶,凤香苑公司直接收购,每年差不多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谁还愿意到外面打工呀。”

今年的采茶季,只见三五成群的采茶工人与到茶山骑行的骑友,构成了春日别样风景。以茶为媒,二龙村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2022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科技赋能“小叶苦丁茶之乡”

如今的余庆,已将视野瞄向了茶产业的未来。如何以科技赋能,将传统产业纳入科技化的升级轨道,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了这个山区县面临的考验。

“小叶苦丁茶是我们余庆的特色产品,原来都是散户种植、加工,手法都很原始,且只进行一次发酵,茶里很多有益物质就流失掉了。”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省级科技特派团余庆县技术团长骆衡介绍。

作为长期致力于小叶苦丁茶科技研究的骆衡,是土生土长的余庆人,他告诉记者,余庆享有“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的美誉,这种茶在当地被称作“绿色金子”。但由于种植技术、产品研发上一直没有突破,导致苦丁茶产业发展缓慢。

骆衡说:“小叶苦丁茶品种繁多,药理成分具有较大差异,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都不一样,因此种苗的鉴定和种植技术的标准化非常重要。”

为了规范种植技术,骆衡亲自带领团队,从全县种植小叶苦丁茶的基地中鉴定出7个品种,并针对这7个品种进行系统性的成分分析,根据成分最终确定了2个优势品种,在当地茶农中进行推广种植。

在专业的技术指导下,基于余庆小叶苦丁茶老叶片智能化采摘技术和小叶苦丁茶蓬状种植技术,余庆县白泥镇桂花村建立小叶苦丁茶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余亩,2年生小叶苦丁茶亩产量达到每亩1万余斤,实现亩产值近2万元。

除此之外,2020年起,总部设在遵义的贵州泰和集团也开始在余庆县开拓小叶苦丁茶业务,首先将重点放在优化加工工艺上面。“现在都进行二次发酵,既去除了寒性,还提高了有益物质含量。”泰和集团总经理毛远忠说。

小叶苦丁茶属于药食同源的产品,为了提高制作工艺,泰和集团成立了博士工作站,邀请来自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大专院校的5支团队12名专家,研发制造了一套荣获15项专利的智能化生产加工设备。

目前,泰和集团结合小叶苦丁茶的加工和药理作用,积极拓展产品类型,现在投入市场的就有牙膏、茶酒和茶饮料三种。公司自建小叶苦丁茶示范基地600余亩,还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新建、扩建种植基地1万余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约10万余亩。2023年以来,泰和集团实现收入2300万元,带动438户1530人增收,人均增收3000余元。

编辑

王涛

责编

李佳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