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望谟县东部的桑郎镇,桑郎河穿境而过,布依族风情浸润街巷,千年历史沉淀于夯土城墙间。金秋时节,这座山水环绕的小镇正以独特的方式唤醒文化与生态的活力 ——从七星桥畔筹备中的民俗活动,到桑郎河畔热闹的亲水体验,从指尖流转的非遗刺绣,到蛮王城遗址诉说的过往,桑郎镇正以“文旅”为笔、“民生”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景美、业兴、民富”的鲜活图景。
秋意初临,桑郎村七星桥边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正在悬挂彩伞、插花装饰等,中秋的氛围与丰收的喜悦悄然弥漫。一场融合民族风情与乡土温度的文化活动,即将在这里上演。
桑郎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岑注旺说:“目前,我们正在有序筹备桑郎镇2025年“庆丰收.迎中秋”文化活动,展示桑郎民族文化、桑郎农业成果与乡村风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活动的热度,早已悄悄融进村民的日常。在自家超市里,村民黄经书的指尖不停翻飞,一针一线绣着的 “猴包”,是她要带去活动售卖的“宝贝”。这小小的布包背后,藏着桑郎人代代相传的温情故事。
村民黄经书说:“这个猴包,是老人家跟我们代代相传到现在,说是以前我们这边都是小寨子,旁边也是森林多多的,大人早上起来去劳作,早出晚归的,留小娃自己在家玩,后面有一天小娃在家搞火烧了,大人在那个山上慌乱地跑下来救孩子,那个大人跑到家发现几只猴子,把孩子救到旁边去了。现在我们为了纪念这猴子、感恩这猴子,都是要做,家家户户都要做这个猴包给娃娃戴,以保平安。”
不止有民俗故事,桑郎的好山好水也成了“聚宝盆”。近年来,桑郎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亲水文旅项目,水中拔河、水上烧烤、趣味抓鸭、亲子摸鱼、乘船观光、激情漂流……多样体验让这里四季游人如织,成为区域旅游的新热点,也让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村民蒙兴成说:“自从桑郎搞这个水上活动以后,我家搞这个水上烧烤,一个周末也得个七八百块钱左右,生意也是蛮不错的。”
文旅火了,非遗也跟着“活”了。在桑郎镇贵州树章民族传统刺绣有限责任公司里,绣娘们低头专注刺绣,丝线在布面上穿梭,绣出的不仅是布依族的传统纹样,更是手艺人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坚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说:“八九岁的时候就看到外婆绣花,也很喜欢跟外婆学。我十多岁的时候,我们就自己来做起自己的衣服穿,那我们就绣。十七八岁的时候,我们就自己开店,自己做的衣服来卖,一直都做到现在,差不多40年。我们桑郎做活动,我们拿我们的刺绣产品去展示,他们游客很喜欢,他们就给我们买。”
文化“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民生“富”起来。一系列文旅融合举措的落地,让桑郎镇的旅游经济交出了亮眼答卷,人气聚起来了,就业岗位多起来了,群众的收入也涨起来了,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三赢”。
桑郎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岑注旺说:“自系列旅游活动启动以来,桑郎镇旅游经济成效显著,累计举办主题活动30余场,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次;带动新增市场主体15个,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直接帮助群众增收300万元以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桑郎的故事,不仅有当下的热闹,更有千年的沉淀。在桑郎镇北部的油歪村,蛮王城遗址静静矗立,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变迁,也为如今的文旅发展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村民蒙兴成说:“据历史记载,元至正四年(1344年),侬智高残部南、西、北三大蛮王,被岑怒木罕追击后逃至桑郎,在桑郎的北部,在油歪这个地方建了蛮王城据险筑城,屯兵自守。到元至正十年(1350年)元宵夜,俍兵黄朝偷袭,灭南、西蛮王,北蛮王逃脱,此城后被修整,成桑郎土司衙门,桑郎的第一代土司王初,取曾用名“桑州”“郎堡”首字,定名“桑郎”,“桑郎”地名亦由此定。”
从唤醒历史记忆,到传承民俗非遗,再到生态旅游创新,桑郎镇正以文旅为笔、以民生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大画卷上不断添彩。而对于未来,桑郎还有着更清晰的规划。
桑郎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岑注旺说:“下一步,桑郎镇将以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孔明山、蛮王城8公里青石板步道建设。同时,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记 者:黄 栩 王封游
编 辑:吴胜益
责 编:王兴仁
编 审:韦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