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茶谈/TIME丨这个因意外而产生,关于“分寸”把控的茶,你喝过吗?

动静原创撰文:龚雪
1592097060

贵州大方县右鹰岩脚下的海马宫村,在山高云浓、溪水纵横间,生产着一款黄茶类名茶——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虽低调,却历史悠久,还带有一丝浪漫气息。相传,奢香夫人当年曾将海马宫茶上贡给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品后十分喜爱,对其大加赞赏;到清代乾隆年间,海马宫茶更是成为每年贡品名单上的“常驻班底”。《大定县志》则曾记载道“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瓦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迨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置。”(大定县即现在的大方县)。

海马宫茶低调,它所属的茶类——黄茶,也颇有些“茶中隐士”的意味。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老大和老小总会有人疼爱,夹在中间的就是那最容易被忽略的。如今的黄茶,就有些像夹在中间的。虽是个玩笑,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茶现在的尴尬境地。

不同于绿茶的霸主地位,红茶的蜚声国际,黑茶的古朴留香,白茶的异军突起,以及乌龙茶的丰富多彩。在六大茶类家族中,不论是品质特点、名气还是在消费市场上的占比,黄茶似乎从来都这么低调。

甚至,现在仍坚守传统黄茶生产工艺的人和产地已不甚多,消费者能购买到具有明显“黄汤黄叶”特征黄茶的机会也已不多。加之如同工艺白茶和品种白茶的纠结一般,现在一些如黄金芽、缙云黄茶等,以黄化的茶树品种芽叶按照绿茶加工工艺,制作出的品种黄茶的出现,更让消费者难有机会了解到真正的黄茶。

但尽管如此,也掩盖不了属于黄茶那独特的魅力。内敛中庸的黄茶,恰恰是一种“分寸”的艺术,一份匠心的呈现。

说黄茶品质特点不明显,不够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生世有着重要关系。

就像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形成和诞生,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尝试、出错、调整的意外和惊喜中,被创造出来的一样。黄茶的诞生,就源自这样惊喜和意外。

据说,黄茶是在制作绿茶的误打误撞中被创造出来的。在制作炒青绿茶时,由于杀青或揉捻后出现了工艺上的失误,茶叶被水汽热闷,颜色变得黄不拉几的。这下糟糕了,这样“黄”的茶想必没有人会要了吧。谁曾想,这不好看的茶喝起来却柔和舒服,少了些原属绿茶的收敛感,多了份醇香的滋味。这个操作失误的产物,变得如秋日暖阳般,不热不躁,温柔平和,让人舒服惬意。

黄茶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似绿茶,只多了一个“闷黄”的工序。“闷黄”就是那总结失误原因后创制的工艺,也是黄茶之所以为黄茶的关键,它造就了黄茶“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外在特征,以及甘香醇爽的品质特征。

“闷黄”,便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待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内含物质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依据茶叶嫩度、气温、湿度等因素,需要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闷黄”让茶叶轻微发酵,这“轻微”二字,本身就带着些许中国汉字特有的“分寸艺术”,考验的也正是制茶师傅对“分寸”的拿捏,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闷黄”程度偏轻,不足以形成黄茶的品格,仍显现的是绿茶的风貌;程度偏重,又谬之千里,让品质“跑偏”,甚至出现某些类似黑茶的品质特点。

这种“分寸艺术”,让好品质的黄茶既保留了绿茶的鲜香,又多了一份柔和的体质。但也是这种“分寸艺术”,让制作黄茶的工艺不好控制,造成黄茶产量少、销量少,不被大众熟悉,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黄茶是一种没有什么特色的茶类。更有甚者,当看到一款外形、汤色和叶底都为黄色的黄茶时,“以貌取茶”地将它认成保存不当、陈化变黄了的绿茶。

黄茶主要生产自湖南、四川、安徽、贵州等地。按照茶青原料的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他们具有共性又各具特点,这其中不乏历朝历代的贡茶。

有人爱黄芽茶纤嫩娟秀和亭亭玉立的温柔,爱它清甜的幽香和甜醇的滋味;也有人爱黄大茶“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的豪放,爱它浓郁锅巴焦香和由此而来的劲头。

如今,不论黄茶目前的景况如何,除了海马宫茶,在贵州也仍有不少秉承着匠人精神不断坚守、创新黄茶工艺的茶人。当然,你也可以期待,在某个时刻,与这位深藏不露的“茶中隐士”不期而遇。

编辑

曾璐 张枥丹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