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平坝有个龙洞会“打鼓”,张钝都忍不住去探奇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21491840

乾隆三十年(1765)四月,张钝正在平坝华原的家中闲居。他家本来在安顺九溪,两年前即乾隆二十八年(1763)才迁到这里。听说平坝东南有一龙洞,“岁久旱,则渊渊有声,而以龙鼓名。”他二哥认为是洞顶滴水到深潭中,潭形似瓮,“故鞺鞳之音有似於鼓”。而当地父老则说是龙洞附近的苗民遇丧葬祷祭,要敲铜鼓,“响震陵谷,万窍胥应,听者疑声自洞出,遂神为龙鼓之说。”对这些说法,张钝半信半疑。

这两天,说是龙鼓又响了,路上尽是去听龙鼓的人,有带干粮的,有携酒水的,坐轿的,骑马的,拄拐杖的,背小孩的,络绎不绝。张钝父亲叫张钝先去听一下,如果是真的,他再去。张钝带一童仆经槎头堡、小石关、大石关前去,一路上只见“行者塞途,肩不得比,且尾从之”。过谷龙关时,张钝先探了古仙洞,见洞中“皆飞崖流乳,凝结成形,蹲而下者,为观音,为罗汉,为狮,为象,为狻猊;悬而上者,为钟,为鼓,为宝盖,为璎珞;蜿蜒于两旁者,为龙,为乔松,为花卉,真奇观也”。又过石门关,才到龙洞。“循山麓,北过小石桥,水声虢虢,流石峡中,最清澈。虽大旱不涸,山田数十亩资溉溉焉,即龙洞之出者。”

到了洞前,只见“洞门轩豁”,“入门洞,岐而为二”,右洞趋下,“隐隐有击鼙声”;左洞“爽塏如厅堂,可布十余席”。大洞尽处,有一深洞,无人敢入。张钝想进去探看,槎村的寨老刘老者连忙制止,说他小时候听说前人为了躲避盗匪,有十九人带了几天的干粮,刀剑绳索,打着火把进去。还带了两斗糠壳,一路走一路撒,以标识回来的路。洞中有暗河深潭,“广狭高下不一”,有些地方可容纳千余人,有的地方只能侧身“擦石而过”,有时还要“匍匐钻穴,膝行而出”。“其中如龛、如墩、如几案床榻之类,皆光润滑泽,若常有人坐卧者。”不知走了多久,已经“粮少烛烬”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洞口,由当地村民帮助出洞,一看是龙洞后洞,下面是鸡窝寨,而时间已经过去五天五夜了,计程四十五里。

听了刘老者的讲述,张钝打消了进洞的念头,便和刘老者一起下到“方围三五丈”的潭面,“闻鼓声出内壁下,去水面尺许,显然若鼍鼓,逢逢不缀。”而且在“鼓声中有铪然者,”像锣钹,像钟磬,如琴瑟、如箫笛,“时而鼓吹大作,若梨园部之演剧登场”,时而又好像八音齐奏。众人“男左女右,环坐而听,无敢譁者”。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天,张钝又陪同父亲和前辈谭次德、陈法一同去龙洞听龙鼓声,县太爷王淳和左县尉也去了,“闻戊午年(乾隆三年,1738 )一鼓七日,今则一鼓五日”,大家“或闭目倾耳潜听,或拄颊凝视”,“彼此称奇,连日不解”。张钝觉得“姑无论龙鼓新闻,使人动听,即此水媚山明,亦令我生尘外之想”。这一段经历,张钝写进了“龙洞听鼓记”。

《安顺府志》说张钝“为文峭拔,出笔有异人处。”从他这篇“龙洞听鼓记”可见一斑,的确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好玩的是咸丰年间曾任四川知府的镇宁彭钰写过一篇“游双明洞记”,或许溶洞中钟乳石的形状都差不多,所以和张钝在“龙洞听鼓记”中对景物的描写相差无几,如“飞崖流乳,凝结成形,”“蹲于旁者,为龙,为虎,为狮,为象,为狻猊,为凤凰;”“悬而上者,为璎珞,为蛛网,为层云,为篆烟;”“如龛,如凳,如几案床榻之类,皆光润滑泽,可坐可奕。”

 龙洞,又称“龙打鼓洞”,后来成为平坝八景之一的“洞天广乐”,“在城东南十余里,梯子洞后,于群山怀中,有一洞穴,旧名龙打鼓。洞深莫测,入口能容数百人。进入数百丈有一潭,水凉刺骨,宽数十丈,潭有石鼓,水流击之,或响或沉,或嗡嗡鸣鸣,或奏八音,其音广而美。乡人取名云:‘洞天广乐’。暑夏之日,酷日当头,入洞中,清爽无限,令人不思往返。哉呼!胜似仙境桃源洞。”至于是否是“潭有石鼓,水流击之”,而发出的声响,恐怕还得实际考察才行。这样奇特的地方,按说应该成为开发旅游的好地势,不过“龙打鼓洞”究竟位于平坝何处?据网友“贵阳改哥”实地考察,现在平坝挂牌“龙打鼓洞”的实际是梯子洞,他从卫星地图中看到山的另侧标有“龙打鼓”。

回过头来再说张钝,字鲁堂,安顺人(光绪《镇宁州志》又列为镇宁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十九年(1754)中明通榜。所谓明通榜,是在雍正五年(1727),于会试落榜卷内选文理明通者,正榜外续出一榜,名为明通榜。引见后以教谕补用。乾隆元年(1736)、七年、十年、十九年均照此实行。五十五年停止。张钝虽然中了明通榜,但“以年少见遗”,回乡闲居。这才有了“龙洞听鼓”这段故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张钝在候选人员中挑选分发直隶,称为“拣发”。初署平谷(今北京市平谷区)知县,后署广平(今邯郸市广平县),“颇有政声”,于是补香河(今廊坊市香河县)知县。连年水灾,张钝在赈济抚恤时,编查户口,按口发给钱粮,“无滥无遗,灾民均沾实惠”。次年以丁忧去官。服阙后,任保阳(保阳为保定府的别称,疑为高阳,即今高阳县)。两次被檄文委托勘验古北口外八沟等处命盗案,他查明案情,定罪准确,“旗民畏服”。

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安肃县知县(今河北徐水县)。因南、北瀑河流域因争水而发生纠纷、械斗。张钝一面调解,一面上呈直隶总督,请总督方观承亲自实地勘察现场,测绘、设计并建成滚水石坝。安肃“路当孔道,差务殷繁”,百姓疲于徭役,富户出钱即可免役,胥吏趁机敛财。张钝亲自厘清簿票,剔除弊端,均摊应役,百姓为立“德政碑”。四十三年(1778)张钝捐建凤山书院。

凤山书院今貌

安肃古迹较多,尤其是流传的北宋杨家将遗迹,张钝捐资予以修葺。田光故里在城北二十里田村铺,张钝重建石碑。东岳庙为“宋杨延昭驻扎南城时所并建者”,张钝重修,还撰写《东岳庙碑记》。碧霞宫在城南,“旧传杨延昭所创”,明嘉靖二十六年知县张桐、万历十七年知县徐杲修葺。宫建高台上,古柏干霄,为安肃八景之一。张钝亦予重修,还重修六郎亭。

六郎亭

当地还传说明永乐四年(1409),西域猎户获神兽曰麒麟,送往京城途径安肃而死,葬于县城北,后此处建村曰麒麟店。张钝亲自查看坟丘,认为此事奇特,于是在坟上建亭书碑曰“圣瑞亭”。安肃盛行举办庙会,对会首借庙会敛钱的恶习,张钝贴告示提醒大家:“借端演戏,男妇趋走如狂,原非淳俗,乃穷乡僻壤之民,资生不给,独喜看戏,好事者为首敛钱,从中射利。”四十二年(1777)张钝主修,聘史元善纂辑县志。

乾隆四十三年(1778)擢升涿州(今河北涿州市)知州。本来以为是好事,结果事与愿违。涿州为交通要道,官员往来,络绎不绝。当地必须车马迎送,设宴款待,甚至一天当中有数起。曾经在道光、咸丰年间担任过按察使直至署理巡抚的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就说:“来往过客,攀挽流连,余等复迭为宾主,几于无日不花天酒地”。这种官场迎送之弊,是清代封建政治的一种痼疾顽症。张钝曾步白居易诗韵赋诗一首:“ 频膺繁剧更堪嗟,富贵还如镜里花。 每愧无因酬圣主,敢云何以利吾家; 一朝常是三迎使,十日何曾两放衙; 除却酒馔车马处,银钱使费等泥沙。”如此状况,张钝实在是不堪应付,以致亏空数万, 只好告病辞官。

后又起用,署安州(今河北安新县)、宝坻(今天津宝坻区)。乾隆五十年(1785)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市)知州,八月就因事革职。据《乾隆实录》记载:“直隶总督奏祁州学正李遂,于州役胡德修等,捏禀案内撞骗得赃,复诬扳知州张钝听嘱受贿,审实。李遂应从重发附近充军,所有解任,祁州知州张钝应请革职。”被人诬告,事情查清了,反而丢官。张钝心灰意冷,从此无意仕途。

嘉庆元年(1796)张钝赴千叟宴,蒙恩赏贡物十八件。因慕江南风光,居金陵(今南京市)五载,遍访胜景。后因欲建祠堂等事回乡。享寿八十而终。

《千叟宴图》清·汪承霈绘

编辑

曾璐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