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数商大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预计,到2025年,我国数据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46亿元。目前,我国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和价值释放的过程中,数据交易所成为了推动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在进行哪些新探索?记者专访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董事长陈蔚。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董事长陈蔚介绍,交易所已经注册的数据商是883家,完成的交易总量是2108个,今年截止目前交易额已经完成了21亿元,应该说增长速度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贵州大数据产业目前高速发展的现状。同时数据商也感受到了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服务的提升,结合贵州省今年年初推出的算力券的政策,吸引交易和数据入场,实现数据交易量的大幅度提升。
陈蔚说,数交所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交易平台。交易平台一手连接数据的供给方,一手连接数据的需求方,发挥撮合和资源引导的作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提升服务。在数据供给方面,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把公共数据、行业数据、个人数据进行连接,运用联邦学习,加密计算等技术手段,形成安全可控的数据要素供给体系和交易环境。数据流通交易方面提供线上市场准入,合规登记、评估定价、服务上架、需求撮合、交易备案、支付结算、数据交付等功能,打造数据流通交易全流程平台。安全监管方面实现数据供需双方全流程监管,有效衔接数据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数联网体系。去年在行业监管部门省金融局的支持下,通过人民银行备案,开设了第三方资金存管账户,在交易所不碰资金的前提下,为交易双方提供在线资金结算服务,可以有效解决数据交易双方不信任的问题,保障场内交易公平公正和资金安全,让数据交易像“网购”一样的便捷方便。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贵阳大数据交易所5月上线了高质量数据集专区,汇集了近700个高质量数据集,75%为全球首发。
陈蔚表示,进行各个场景和垂直行业的大模型的训练,可以看到离中心越近的它的稀有度越高,应急管理行业、绿色低碳行业、文化旅游行业和工业制造行业都属于超稀有的范围,往外拓展就看到有气象、农业、城市治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商贸流通。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还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把需求方的要求跟提供方进行精准对接撮合,已经有腾讯、华为很多头部数据商在对接采购需求。行业专区的形式也是全国首创,探索数据交易的业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以行业专区的形式来提供数据供给,能够有效地推动数据交易,陆续建立了12个数据专区。从行业分布来看,交易还是比较集中在金融、物流、城市治理等方面。
以场景应用为突破口撬动市场需求,推出全国首个数据产品价格计算器等创新服务,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努力在确权登记、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上实现新突破。根据规划,到2025年,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年度交易额预计突破100亿元,数据交易生态企业突破1000家。
陈蔚说,大数据行业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他和同事经常开玩笑一觉醒来形势又变了,所以他们也在不断地寻求更多的创新方向,努力在确权登记、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安全治理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创新数据交易模式,推动交易市场高效、活跃。规则创新方面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牵头开展了信息技术、数据资产登记等团标制定,旨在通过统一数据资产登记的标准流程和要求,为各行业数据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导,促进数据资产的合理定价和高效流通。产品创新方面,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完成了数据交易一体机产品设计,作为新型数据基础设施可重点解决当前数据不出域交易难、数据交付量印证难、数据交付存证难、匹配有效数据源难、数据资产管理难、交易合规保障难等问题。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也在做平台的升级,建设的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服务平台更新迭代已经到了3.0的版本,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下一步推出移动端,跟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打通,丰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交易产品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