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赤水河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指纹镌刻在曲块上沉淀四季,他们的手掌摩擦在石甑边蒸腾日月,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以匠心传承技艺,酿制酱香。“五一”国际劳动节,让我们致敬酿酒人,礼赞劳动者。
季克良从江南大学毕业后就扎根贵州茅台酒厂,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他发表的《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论文,首次提出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香型理论,奠定了中国白酒香型分类的科学基础。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茅台集团董事长、总工程师,季克良用毕生心血破解茅台酿造工艺的密码,推动中国酱香酒走向世界。他曾从事制酒、制曲等一线生产工作,深谙生产环节的关键要点。季克良说:“我特别强调要敬畏工艺、敬畏自然、敬畏消费者、敬畏历史!我认为我够一个工匠的资格。”
陈孟强1968年进入酒行业,他创造的条石窖彻建工艺,以及提出的“三稳定、一适时”工艺方案,为茅台从千吨级迈向万吨级打下基础。在陈孟强看来,酿酒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要勤学、勤思,“在实践过程中看到的、学到的,不能去融会贯通,那你走不了多远的。”陈孟强说。
彭茵考入茅台酒厂后,从2002年开始率领勾调团队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茅台酒厂的基酒利用率达到100%,勾调合格率达到80%以上。她认为不止要勾调一杯好酒,更要每一杯都做到精心勾调才算好。“调酒师要有非常好的感官体验和对酒的理解、对酒的认知,分辨酸、甜、苦、咸、鲜,在勾调中将一到七个轮次的酒尽量发挥好味与味之间的平衡。”彭茵说。
曾佐益在酿酒中,面对摊晾厚度、酸度波动等技术攻关,独创了“气候动态摊晾法”,使基酒出酒率得到提升。在曾佐益看来,曲是骨、水是血、粮为肉,在工艺上一定要按照传统的方法来酿造。
吕云怀19岁进入茅台酒厂,他将传统“口传心授”的酱香酒酿造技艺,转化为可量化的标准化流程,并集结成书。“我在茅台41年,没离开过制酒。我做每一个事情,我都要问我自己,我这个事情做得怎么样。”他说,酱香工艺是经过了若干酱酒人不断地实践、总结,形成现在的工艺参数。
曹大明1976年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他将工艺参数精确到毫厘,主导20多项质量管理领域研究课题,提升茅台酒出酒率。曹大明表示,上甑这道工序关系到基酒的产量,也关系到提取香味物质的质量,这道工序千百年来都是工人、老师傅、言传身教去教新人做。“一个上甑人员的培养没有三到五年,是不可能做到的。”曹大明说。
陈佐林从业以来始终坚守“数据为王”的准则,将传统勾调工艺拆解为可量化的科学参数,轮次酒分级误差控制在0.1%以内。“品评过程中要反复去品,反复去记,以闻为前提,尝才是辅助,掌握它的个性和共性,天赋是必须的。同时要勤学苦练、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陈佐林说。
付宇豪1987年进入贵州习酒厂酿造车间工作,他专注探索白酒生产工艺技术,为人工组合基酒提供了各种技术参数,付宇豪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培训4500多人次。“培养一个匠人,需要时间去积累,我要把我的技艺,经过这些年经验的总结,无偿地传授给他们。”在付宇豪看来这就是传帮带,他一直坚持把文化做好、工匠做好、匠心做好、传承做好。
徐强18岁进入茅台酒厂工作,从普通工人到勾调大师,除了天赋,还善于创新,他打破不锈钢罐存酒的常规,坚持用透气陶坛贮存基酒,使酒体与外界形成“微呼吸”,加速酒体的成熟和香气的形成。“煮酒熬糖不能充老行,干一辈子学一辈子,干到老学到老,我到今天我也在学。”徐强说。
记者 包诗靖 彭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