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科学城
一个新机构
快速集聚的新动能,先从一个机构讲起。
在位于贵州科学城的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最前沿的碳捕集技术,正通过研究院搭建的双碳技术研发平台迅速导入贵州企业。
“碳捕集技术可以让工业生产、能源利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能够有效收集、完成减排。技术先进性大家都很认可,现在关键难点在于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科技成果转化必须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研究院项目部部长胡圣伊凡介绍,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不仅仅是一个科研机构,更多需要提供专业的市场化建议,面向经济发展所需,帮助前沿技术落地。
“此前的碳捕集项目大多是工程示范性项目,当前我们正帮助研发团队和贵州省能源集团对接,迅速推进商业化试点,我们建议从中小体量的工厂做起,先把数据跑出来。”胡圣伊凡说,除了继续攻关核心技术降低成本,打通二氧化碳再利用环节,以期产生更多效益,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是贵州与南方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共建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没有级别编制,完全企业化管理,不论是对于引进技术的遴选,还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导向,是最鲜明的特色。
带来第二代碳捕集技术的研发团队就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项目负责人许继云告诉记者,第二代技术有效解决了第一代技术成本较高、循环使用次数较少等问题,并且技术路径和贵州产业结构深度契合。
“更重要的是第一代技术缘起国外,有很多‘卡脖子’问题,第二代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科技自立。”许继云表示,国发〔2022〕2号文件为贵州打造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工程化试点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碳捕集技术应用正在起步阶段,如果能在贵州完成推广应用,将极大引领行业发展。
像碳捕集这样的绿色技术,目前有超过10项正在快速落地,涵盖清洁能源、燃料电池、新材料、碳治理等前沿领域。
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玉珂表示,研究院坚持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紧密结合贵州需求、结合贵州省地方特色资源优势,不仅要发挥好南方科技大学人才资源,更要吸引国内外的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到贵州落地转化,同时将好的应用项目向全国推广。
“不论项目说得多好听,能落地是第一位的,同时具备先进性,有效推动贵州省绿色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水平。”张玉珂说。
一支新队伍
创新机制、搭建桥梁,贵州以转促建、引培并举,围绕特色优势领域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培育,不仅让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也在进一步增强,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成为吸引“科技入黔”的强大力量。
在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负责登月载人车月面行进车轮的主驱电机研发团队,再次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电机研究中心展开联合技术攻关。
同样面临月球真空强辐射的作业环境,这次要升级的,是“载人”的新要求。
宇航航空电机研发部主管设计师班解进告诉记者,载人需要电机有更大的输出能力,就需要更大的体积,考虑到发射成本电机的重量又要做得尽可能地轻,如何在保证电机输出能力的同时,降低电机重量,以及克服缩减重量所带来的电机发热严重现象,是目前正在攻关的问题。
“联合起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种电机研究中心主任徐永向在采访中谈到,多年的合作中,结合企业多年来在工程化、产业化方面优势,发挥院校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优势,通过这种互补性能够共同地解决重大任务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提炼出的科学问题,来更好指导未来的科研实践。
据悉,过去两年,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林泉电机获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近亿元,和包括哈工大在内的国内知名高校签订了40多个创新项目。
“林泉电机现在研发团队超过六百余人,科技创新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今年有望突破12%,但是光依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贵州航天林泉电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兴中说,“通过省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专项支持,以及对接平台牵线搭桥,我们广泛与外部开展合作,接下来准备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共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一个新“节日”
利用资金与政策杠杆,贵州全力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据统计,今年1至7月,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4200多项,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7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925亿元,同比增长12.2%。
近日,随着首届贵州科技节举办,贵州围绕找矿突破、选冶攻关、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含金量高的科技成果,大力推进“院士贵州行”,力争促成更多“院士合作项目”落地贵州。
“科技节的举办,旨在营造开放合作的创新氛围,进一步发出邀请函,吸引全国科技人才参与贵州科学问题的解决。”
贵州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负责人黎玥介绍,推动“科技入黔”是长期持续的工作,今年贵州已经立项了一百多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开放合作,并且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实施区域创新发展基金(贵州)项目,面向全国招才。今年下半年,拟与中国工程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贵州研究院”,面向贵州产业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未来将继续推进政策落地,做好引导、保障和服务,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吸引创新资源融入贵州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