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里的清明节
00:00 / -清明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它凝结着中华民族敬天尊祖、血脉相传、讲究孝道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在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丛超编著的《清明节》一书,从多个角度讲述清明节习俗及文化内涵。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又是中国人集体表达对生命敬重之情的时刻。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追寻春天新的希望。
清明节作为中国孝文化的载体,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亲缘的认同,使其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阎建滨的《清明旧事》一书,介绍了清明节的节日特点以及习俗,比如放风筝就是清明的重要风俗,有着放走秽气的良好祝愿。清明的核心是缅怀先祖,每逢清明时节,那种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前去扫墓祭祖的感人场面,那种年年岁岁“生死两相隔,思念无尽时”的痴痴怀念,都是国人对祖先表达感恩和追念情愫最真挚的情感宣泄。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内核。作家冯骥才主编的《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指出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
清明在现代文化人的笔下,也独具温情的韵味。《鲁迅的故家》一书中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书中详细描写过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
总之,清明节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讴歌春天,尽情欢乐,身心健康,才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文化主体。
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精神信念,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传承、发扬光大。而今,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正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