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张禄麒:让600年历史的牙舟陶走向世界

动静原创贵州新闻联播
1619910660
积分商场

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是中国十大名陶之一,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自贵州省平塘县牙舟镇。张禄麒是牙舟陶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古法制陶工艺、改进陶艺品质,极大提升了牙舟陶的品相和价值,张禄麒因此也荣获“贵州工匠”称号和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陶艺大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工匠”牙舟陶技艺大师张禄麒。

“贵州工匠”牙舟陶技艺大师 张禄麒

张禄麒大师一边制作一边介绍:“一般刚刚捏成的泥巴很软,很湿,气流孔容易变形,就不能吹响。怎么把它弄响呢,用这个竹签子钻气流孔的时候,在这个位置,把这里弄薄一点,稍微多压几下,因为手指是有温度的,这里的泥巴就变硬了,一吹它就叫了。”

牙舟陶之所以产自牙舟镇,因为制陶的泥土。必须使用当地水田两米深处的“白鳝泥”,含硅量较高、土质细腻、粘黏。经过晾晒、粉碎、发酵等工序后,才能得到用于制陶的熟泥。9岁开始学习制陶的张禄麒深谙其中门道。

制陶的泥土

张禄麒大师说:“泥土的水分是很关键,泥巴好不好用,就是用手这样挤一下,然后它不粘手,手还是干净,只是稍微湿润一下,这种是最好的。像这种捏塑的泥它含的水就是在30%~35%之间。”

张禄麒的制陶手艺是爷爷辈传下来的,在牙舟镇,大部分匠人都是父辈或师徒代代相传,才将这门技艺传承了600年。张禄麒自小看父亲捏小动物起便喜欢上了制陶,一做就是40年,并且成为当地最有名的匠人之一。

“像凤的羽毛、龙的鳞甲都是一片一片用手工贴上去的,还要控制鳞片的大小,鳞片与凤毛一起数可能要上千,泥巴太软了,挤不出鳞片,泥巴太干了,挤这个麟片它会起裂纹,这个花功夫是有点大的。”张禄麒介绍道。

传统的牙舟陶制作工艺,因烧制温度等原因,只能上半截彩釉,外观较为粗糙,市场价值较低。为此,张禄麒想了许多办法,并到江西景德镇等陶制品产地去调研学习,最终破解了难题。

张禄麒说:“玻璃釉烧到1200度左右,就会损坏陶器。后来发现,玻璃不粘铝,铝粉调整胡状,做出一个垫圈放在产品的底下,把玻璃隔离掉了,你就可以放心地去烧它。”

张禄麒的办法迅速在牙舟镇推广开来,全釉的牙舟陶品相精美,市场更为广阔,很多省外客商慕名前来洽谈合作。

牙舟陶的订购客户向张禄麒订货时说:“文博会在7月中旬,全部是面向深圳 粤港澳大湾区所有的客户,过来展示啊,牙舟陶也是平塘和贵州的一大特色。”

张禄麒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做日用陶的一个碗才几毛钱,通过我解决了上全釉工艺,再加上我走工艺品路线,产品的品质肯定就提升了,现在,比如像一个花瓶,它就可以卖到五六百元,给了我们带来很大的效益。”

除了多项技术革新,张禄麒还对陶制品种类进行创新,从传统的泥哨、烟斗、盐罐3种产品,开发设计出280多种产品,牙舟陶的陶制品也从日用品向工艺品转变。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许多精美作品还被曾被选送日本、芬兰等国展出。

张禄麒的妻子陆光菊告诉记者:“有时候他做一个东西做一两个月都不成功,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又修这个地方,那个地方出现问题又把它改进,他就想把每一个作品做得非常精致,如果做不好的话,他都不会回家休息的。”

张禄麒的妻子 陆光菊

2008年,牙舟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美术馆也先后收藏了100多件牙舟陶作品。在张禄麒的带动下,目前,牙舟陶有9家作坊,70多名群众正在从事牙舟陶制作。当地也将牙舟陶作为特色传统文化,在全县进行推广。

张禄麒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们也在搞培训,包括进入学校课堂里面,吸引年轻人喜欢牙舟陶、了解牙舟陶,最后都能从事牙舟陶这个行业,不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东西给丢掉。我们也有一些中高端的产品,最主要就是走旅游商品市场,争取能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这个就是我最大的一个心愿。”

外国学员在学习牙舟陶制作

编辑

饶妤

责编

飞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