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以美为媒,一个偏远小镇的“美学攻略”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1697080920
积分商场

“活水”润山乡

随手拈来一撮泥,捏、揉、挫、刻,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个老物件就跃然而出,连把手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就是“身怀绝技”的遵义市桐梓县羊磴镇桃子村农民黎永秀。

从一个农民到

一个乡土艺术工作者

转变

要从11年前说起

2012年时,艺术家焦兴涛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来到了遵义市的偏远小镇——桐梓县羊磴镇,与当地的群众“牵手”成立了羊磴艺术合作社(2023年6月升级为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以其协商式的艺术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文化“活水”开始滋润山乡。

11年来,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精心“打磨”,艺术家和当地群众“商量着做艺术”,一步步地让艺术重回百姓日常生活现场,将乡土艺术元素融入基础设施建设,街景、村貌在艺术的“共生”下焕然一新。当地群众厚植了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文明、走上了乡村振兴的“文化之路”,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终身教授任海在论文《何谓社会参与式美术馆:来自中国羊蹬艺术合作社的范例》中提出,羊磴艺术合作社是社会参与式美术馆的中国范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振华将“羊磴艺术”视为中国乡村公共艺术的代表案例,在主题为“城市与公共艺术”的讲座中提出。

经过11年的发展,在这个遵义市北部偏远的小镇上,群众不但会绘画、捏泥塑、雕竹雕、装置机械艺术,还唱歌、跳舞、拍抖音;10分钟走完的街道,蕴藏着艺术馆、乡愁馆、美育基地等20个艺术场所。

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会员除四川美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县文化代表外,还有21名农民、木匠、石匠、商人等当地群众。

“播种”厚植文化自信

初秋时节,走进羊磴镇,一脉涓涓水,一村一落皆风景,惊艳了视野,让人一醉芬芳。这里吸引人的除了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还有那灵巧的双手。

那一双手,来自于45岁的桃子村村民黎永秀。从前,那双手只会挖土、种地,而如今却能捏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跳跃的山羊、飞扑的鸡、吃草的兔子……这些都是黎永秀的泥塑作品。

20岁时,黎永秀婚嫁到桃子村,读书少、文化低,无一技之长,她只能种庄稼,当农民。“这一种就是30年,如果不是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到这里创作,估计一辈子都不知道艺术是什么!”黎永秀说。

今年4月,在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的安排下,四川美术学院学生莫佩鑫来到羊磴镇创作泥塑,与黎永秀家同吃同住。为了方便照顾莫佩鑫,黎永秀常常陪伴,闲来无事的时候,黎永秀也捏上了泥塑。

关于黎永秀的第一件作品,她记忆犹新,“那天晚上,莫佩鑫在捏泥塑,心想我也捏一个,想着家里的老房子,就一手一手捏了起来,不一会儿,房子就有模有样了。”

捏出了房子,也捏出了黎永秀的自信。几个月来,在不断地摸索中,黎永秀捏出了32件作品,她也成功加入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

令黎永秀意想不到的是,羊磴镇首届“乡土而新奇”羊磴艺术乡场上,她的泥塑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还有人出钱购买。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老师、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主席娄金说:“艺术是要真正走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去,让老百姓在艺术熏陶下寻找乡村文化自信。”

“灌溉” 汇聚乡村文明

小时候喜欢绘画

没有条件学习。

从放下笔,到提起笔

谢泽忠用了四十多年

58岁的谢泽忠是羊磴镇苦楝社区的商人。2015年,四川美术学院学生在他家附近画涂鸦,而他出于好奇,常常和这些学生闲聊,当谢泽忠拿出从前的钢笔画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受到鼓励的谢泽忠重新提起了画笔,画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有了自己的画室——小春堂,而他也成为羊磴艺术合作社的一员。

谢泽忠喜欢画年代画,画眼里的家乡、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想给后代留下更多的记忆。画画不仅“唤醒”了他的艺术细胞,还陶冶情操、开拓眼界。“除了画画,我也想给大家做点什么?”谢泽忠把画里的想法,延伸到了生活。

谢泽忠先后加入了桐梓县美术协会,羊磴镇渔业协会、龙灯会、舞蹈队,出钱又出力,成为了镇里面人人称赞的“春哥”。而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妻子罗昭容、儿子谢帅也加入了羊磴艺术合作社。谢泽忠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风更淳朴了。”

从影响一家人,到影响一群人,54岁的桃子村村民胡现坤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2014年加入羊磴艺术合作社后,胡现坤积极参加项目。今年6月,“净化羊磴”项目启动,他自掏腰包,向镇里的群众收购烟头,倡导大家爱护环境。

捡烟头,一时变成了镇里的“新风尚”,更多群众志愿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街面卫生清扫等义务活动中。

“收购的烟头,我们做成了艺术品——老烟鬼,摆放在羊磴镇艺术馆,供大家参观。”胡现坤说。
图片

“果实” 注入乡村振兴

依托各地艺术家、当地群众,桐梓县羊磴艺术协会带动了一大批群众从事画画、木雕等,建成乡愁馆、艺术文献馆、陶石创意馆等一批艺术与乡土气息并重的展馆,常态化对村民和游客开放。

这些“果实”如何注入乡村振兴?

2020年5月,苦楝社区木元组500亩黄桃成熟,“黄桃虽然好吃,5块钱一斤的价格都卖不出去,当时我们都愁坏了。”苦楝社区村干部罗昭勇回忆道。

脑瓜子比较灵活的谢泽忠提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举办一个黄桃节?聚聚人气。”这个想法,得到了艺术家焦兴涛与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镇政府的同意和支持。

6月,羊磴镇黄桃节如期举办,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市县相关单位、外来客商500余人参加活动,羊磴艺术合作社还将平面设计、影像创作、雕塑装置创作等融入活动,让桃子有了“品牌”。看到了品质、尝到了味道,桃子被一购而空。

“桃子现在都不愁销路,价格不低于每斤8元。”罗昭勇做梦都想不到,文化真的可以“变现”。

黄桃节的成功举办,搅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一池活水”。

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今年6月22日,羊磴镇首届“乡土而新奇”羊磴艺术乡场举行,机车骑行、艺术赶集和民俗活动、长桌宴等活动精彩纷呈,活动当日共计吸引县域及周边游客5000余人,10余种文化产品纷纷“亮相”,不少游客购买。

这场活动成为端午假日文旅爆款,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线上直播超万人围观、获上千万点赞。

全媒记者:陆邱珊 黄颜 卢莹

编辑

王涛

责编

陆勇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