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医保局10月22日公布,今年1月至9月,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共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这两天,贵州省医疗保障局公开征集欺诈骗取医保基金线索,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维护医疗保障基金安全和公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属于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然而现实中,医保基金被“算计”,让部分个人和群体非法获利。
骗保的手段
连日来,记者在贵阳市多家药店体验了刷医保卡购药的过程。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某药店,工作人员称,“马上到年底了,医保统筹基金的钱再不用就要清零了。”
记者表示目前没有必须要买的药品,工作人员给记者推销了店内正在打折的“盐酸氨基葡萄糖片”。这款药为2瓶装,每瓶30片,价格236元。
记者称这款药治疗的病症和自己的情况不对症,加上药价贵,决定放弃购买。然而药店店员劝说:“我给你个会员价,打折后一百多。这个药治疗骨关节炎,家里上点年纪的人都可以用,还可以使用医保统筹基金来进行支付,减掉基金费用后,自己只需要支付90多元就可以了。”
除了以打折和刷统筹基金诱导消费者囤药这类现象,没有处方在药店也能开到处方药。头孢属于消炎类处方药,记者到多家药店咨询,基本上都不需要医生的处方。偶尔有一两家需要处方才能购买处方药,但药店可以给顾客操作互联网视频问诊,让网络医生开电子处方。互联网医生视频问诊时,药店会教顾客没病装病,并告诉医生没有任何药物的过敏史。记者在贵阳市一家连锁药店买处方药时,根据药店工作人员事先和记者交代好的规范回答,一分钟左右,记者就完成了视频问诊,并买到了处方药。
贵州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主任、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陈文美表示:“药店打折促销、糊弄互联网医生开处方药,利用统筹基金诱导支付的卖药行为,造成医保基金的滥用和浪费,一定意义来说也算一种骗保行为。”
2021年3月到10月,陈文美及其团队,承担了有关医保基金内控制度建设的课题研究。调研中,课题组发现不少骗保的手段:“主要有过度诊疗、捏造病人、伪造病历、串换收费、分解处方、虚构医药服务项目等。”
陈文美说,“过度医疗、小病大治、虚假开药等方式推高医疗费用,既增加患者负担,又增加医保基金支出。我们调研发现,骗保行为多集中在一些县乡级基层医院以及一些民营医院。”
骗保为何层出不穷
为何骗取医保资金的行为屡禁不止?陈文美分析,首先是利益驱动。其次是“蔽”。以往明目张胆的骗保行为虽然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真假交织”,将虚假诊疗掺杂在真实就医需求中,骗保手段变得更隐蔽。这也是部分医疗机构在高压监管下,仍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
还有,医保政策有被“钻空子”的空间。8月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87.3万,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居民年住院达到21.4%。
陈文美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的健康水平会越来越高,但答案却背道而驰。据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的全国住院率仅4.7%,而20年以后超出20%。
陈文美认为,不排除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当前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倾向于保障住院,因此一些医院通过对患者门诊与住院报销比对,诱导患者小病大治,劝其住院。”事实上,这种“合谋”让院方和患者都获利,共同“算计”了医保资金。
另外,监管不善、审核不严。虽有管理规定,但一些定点药店和医院并没有严格执行。医保部门也存在检查不够深入仔细,加上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
该如何整治?
采访中,陈文美告诉记者,首先要对存在漏洞的医保政策进行优化。例如,因为门诊报销比例低,住院报销比例高的政策,造成有些门诊就能解决的小病,参保人会尽可能采取住院就诊。
针对骗保行为主要集中在民营医院和县乡级基层医院的现状,陈文美认为,要适度提高民营医疗机构介入定点医保的准入门槛和标准。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政策倾斜,让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为经济压力犯愁。同时,积极创新监管方式,靶向整治骗保行为。近期管理部门出台规定,探索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办法,采取类似“驾照扣分”的方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记分。陈文美说:“类似突出监管精准性、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的创新探索越多,能越高效地遏制医保基金滥用现象。”
此外,陈文美说,落实对医保基金的监管,要拿出态度“下狠劲”。不仅要坚持推广运用飞行检查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以上查下、交叉检查的工作机制,持续巩固医保基金监管高压态势。医保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对骗保行为实施联合惩戒。陈文美呼吁,建立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参保人如果发现骗保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监督好医保救命钱。
实习生苏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