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黔”中有你景无限|跨越山海的“师生情”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06700640

一个是东部黄海之滨的青岛市即墨区,一个是西部麻山腹地的安顺市紫云自治县,两地相距千里,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大潮中,因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约定”,结成对口帮扶的“亲戚”,跨越千里,山海情深。

青岛市即墨区南泉中学数学老师周舒姚

周舒姚:“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你就给我发微信,我给你讲。”

紫云格凸河中学学生王中丽:“好的。”

周舒姚:“一定要加油,可以多复习一下前边的知识点,有什么问题你随时可以问我。”

紫云格凸河中学学生王中丽:“嗯嗯,知道了……”

期中考试刚结束,作为备课组长的青岛市即墨区南泉中学数学老师周舒姚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每晚休息前,她都会坚持空出半小时,拨通多个归属地为贵州紫云的电话号码,电话那头稚嫩的声音,是周舒姚和紫云故事的开始,也是她至今难忘的牵挂。

周舒姚说,2018年暑假,即墨区教师赴紫云支教计划刚下达,她第一时间提交了支教申请书。“刚开始领导也担心我年龄较大,身体会吃不消。我就跟领导说我适应能力强、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看到我的坚持后,领导也开始支持我。”

那年夏天,52岁的周舒姚跨越近两千公里,来到紫云自治县第三小学开展支教工作。此行路途的遥远、环境的艰苦都在她的意料之中。然而,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不自信的眼神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教师竟也有些手足无措。

“这些孩子相对缺乏自信心,我刚来的时候,他们上课都不参与、不回答问题,那种迷茫的神情很冲击我。我当时就一直琢磨,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参与。”

几番思索,周舒姚到网上自费购买了橡皮、铅笔、作业本等作为答题奖励,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后,她和孩子们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用赞美和鼓励帮助他们慢慢树立自信心。

“到2019年期末的时候,这个问题基本上是解决了,孩子们变得有信心了,上课的时候能参与了。”周舒姚说,当看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们逐渐有了改变,她便下定决心要在紫云待久一点。

2019年7月,完成任务的周舒姚申请将支教时间延长一年,同时还主动要求分配到教育资源更加匮乏的乡镇学校工作。

周舒姚:“我申请继续在这的时候,我的爱人、朋友、领导都很支持我。其实无论是谁,离家远了都有相思之苦,我的能力也很小,但是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因为我而改变,我就觉得特别高兴。我肯定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更好。”

“自行车走的路程和步行走的路程一共是多远……”

2019年新学期,周舒姚走进了格凸河中学的课堂。在这里,她再次遇到了学生没有自信心、课堂毫无参与感等问题,但同样的“配方”却没能奏效。

在格凸河中学,近6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周舒姚说,这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除了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外,更需要生活中的关爱与照顾。

“去年冬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手上长了一种很严重的疮。晚上吃完饭我就悄悄地问他:身上有没有?睡觉时疼不疼?他原本不爱说话,也很少回答别人问题。可没想到我这样一问他突然就哭了,那一下我特别心疼,觉得很想疼爱他。”

为了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周舒姚除了要做老师,更要当“家长”,为同学们缝补衣物,备药水、药棉,就连挡住眼睛的长头发都由她来剪。渐渐地,原本不爱说话的同学们与她亲近了起来。

格凸河中学7年级学生班天华说,他觉得周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我们不小心受伤,周老师会心疼地为我们涂药,我们头发长长了,她会给我们理发。周老师还是我们的好朋友,放学时她会和我们出去打篮球、下棋,最有意思的是周老师输时,她会请我们吃粉。”

周舒姚与孩子们的故事,只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自1996年青岛安顺结对帮扶以来,青岛市即墨区向紫云自治县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3.6亿元,实施项目260个。紫云自治县13个乡镇、53个深度贫困村、121所中小学与即墨区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紫云自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陆奎江介绍:“目前,即墨区还有2名党政干部,7位教师、医生正在紫云开展帮扶工作,与全县40万各族群众共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24年,远隔山海,却心手相牵。即墨区帮扶干部的到来,就像一束束光照进重重大山,温暖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而土地也给予着自己的回报。青岛市即墨区第二实验小学语文老师尤秀萍说,在紫云支教的过程中,她的教育理念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青岛,家长们都对孩子比较严格,老师也比较关注孩子们的成绩。来到紫云以后,我发现轻松一点的环境更利于孩子们多元化的发展。这里的孩子们虽然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次支教经历,让我更加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跨越山海的情谊,也终须要面临分别。今年春季学期结束,周舒姚的支教时间无法继续延长。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格凸河中学七年级5班的同学们自发为周老师举办了一场欢送会。热闹的最后,周舒姚流着泪和全班同学一一拥抱告别。

返程那天,大巴车再次翻越来时葱郁的山丘。周舒姚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山风掀起层层翻滚的松涛,一幕幕回忆在脑海里浮现。她说,两年大山里的支教时光将成为她人生旅程里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会一直关注这边的学生,希望他们能更好地发展。第二,我与紫云的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会停。同时,我还会把这边的情况向青岛的同事多介绍,带动更多的人过来帮扶。等退休以后,我将申请再来紫云,继续发挥余热。”

记者

佘义婷 陈杉杉

编辑

谢磊 兰杰欣

责编

胡涛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