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余的贵州札记 | 又一个艺术天堂,乌镇(有声版)

动静原创撰文、诵读:余未人
1613784600
积分商场

牛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将有新的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她的笔触亦从贵州本土延伸至海外,描绘丰富而神奇的世界文化。

又一个艺术天堂,乌镇

又一个艺术天堂,乌镇

00:00 / -

我在威尼斯游历的时候,还没有去过乌镇,当年似乎把对水乡艺术的热情,全都抛洒在那遥远的水乡泽国了。后来,在天津的一次古村落保护的活动间隙,听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谈到乌镇,得知老人曾经挥洒热情倾尽智慧来保护这江南水乡,引人敬佩。

我终于在2015年初秋踏上了乌镇之旅。一个平常日子,极细的雨丝在河面飘洒,如烟如雾。游客寥寥,这真是难得的旅行福分。西栅是由十二座小岛组成的,小岛间有七十多座小桥连接。一座连一座的小石拱桥落在清澈的河汊上,通济桥和仁济桥两座桥被称为“桥里桥”。你随意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堪称奇景。正如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所写: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

没有受过现代建筑学训练的民间匠人,绝顶聪明。

这里是时光老人布下的棋子,精致镶嵌的毛石透露出古老的讯息。临水木屋的窗户里,不时会倒映出一个个闲适的身影,吴侬软语愔愔,时光仿佛倒流百载。旅行原本就是寻觅这种状态,可在越来越火的旅游胜地乌镇,此情此景已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寇曾经用大火将乌镇的百十个作坊化为灰烬;五十年代,从前住一户人家的三门三进的老宅,已变为十几户人居住的大杂院;八十年代,乌镇一度“繁荣”起来,那些强势的水泥建筑堂皇地入驻了这个水乡。当年,人们曾经想祭起著名作家茅盾故居的大旗来炒热这方水土,是啊,茅盾曾经写道:“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倘若这个世界还有原先,还有旧时的月色,还有过去的时光,这个地方便是江南。”然而,那些当年流行的抹去历史、一心向往“现代化”的诸多举措,让乌镇像我国被开发的众多旅游景点一样,似乎套上了制服,大家操起正步同在“现代化”的大道上齐步走。就在这时,出生于乌镇的一名作家、画家木心,他在阔别乌镇五十年后,于八十年代回到故乡,见到的林林总总让他心灰意懒,曾发出“永别了,我将再也不会回来”的痛言。

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之前,那时乌镇的旅游点就是茅盾故居,虽经大力宣传,但一年的游客总量只有三万人次。2018年,乌镇的游客就达到了915万人次啊。这段咸鱼翻身的往事为乌镇所特有,这是乌镇有识之士的远见卓识、个性特色,也是其他历史上的锦绣之地既艳羡又很难学到的。

乌镇也经历了大拆大建,不过,它首先拆除的不是传统木楼,而是一座新建不久、高达五层、与传统木建筑格格不入的百货大楼。拆建绝非率性而为,它牵涉到深层次的文化审美。在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是老祖宗的木楼美,还是现代洋楼美?当是各美其美。如果在瑞士,独立别墅的民居美;在英国,两三层的红瓦红墙白窗棂的联排别墅美。但如果把它们搬离故土原样儿移植到江南水乡,就掩不住土豪味儿了。审美是有个性的。在这里,只有老祖宗的木楼建筑与自然景观完全融为一体,所谓天人合一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席卷神州大地的大拆大建,差不多都是拆了老祖屋,建起各色洋楼。而乌镇在世纪之交,却做出了自己独有的选择,将百年前的照片和县志的记叙作为蓝本来重建家乡。仅凭这一点,就令人赞叹!他们迁出了七个工厂,将盘踞天空的电线埋入了地下;新房拆了,留下老屋加以修缮;水泥路挖掉了,重新铺上粗粝的麻石条。对这种不为当年潮流所理解的“倒退”,自有各种歧义,但乌镇人来不及理会,只是径自做着自己的事。他们从邻近各村落搜来人家废弃的旧木石材料,建起一座座“老房子”,把岁月的痕迹一点点地找回来。就这样,长年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要体验一下这卓尔不群的乌镇。复旧的乌镇不知不觉地就把八方游客引来了。

这是乌镇人在文化眼光观照下的壮举。

历史上的乌镇曾经是富庶之地,“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乌镇》木心作,刊发于《凤凰读书》)足见得乌镇过去也是个热闹地儿。但同样是店铺,散发出来的气息却颇不相同。木心描述的是乌镇浓郁的生活味儿、人间烟火;而当今的旅游点,却是几乎千铺一面的旅游商品,经营者多是外地商人,他们与景点当地的联系是纯商品的,而与景点的历史文化不搭界。这也不能怨谁,商人就是以经商为生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有现代享受的需要,有新的时尚追求。屋舍可以修旧如旧,但锯刨、打铁、弹棉絮的日子却悄然远去了,谁也无力将它们拽回来。当年的那种生活味儿,就是在看去古色古香的乌镇,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但是,旅游点应当有自己的底线,至少不能把大城市的、其他旅游景点的繁荣照搬到这儿来吧。乌镇人对此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如果没有合适的经营项目,宁肯让房子空着,也不要盲目发展商业。据说,西栅至今还有不少空房子。乌镇的主事者陈向宏买下了许多空地,而并不急于“开发”。此人颇有远见,他表示“我不想让它们成为又一个东栅或西栅,我要把它们留给时间,留给后面的人,到时候肯定有人有比我更好的想法。”

在乌镇景区的龙形田内,一大片紫色的花朵盛开,我以为是舶来植物薰衣草。但近观发现不是,这里种的是马鞭草。原来,法国和日本盛行的薰衣草天性娇贵,要求高纬度,苛刻的人工维护,在乌镇和中国许多地方都不适合种植。乌镇将“类薰衣草”的马鞭草引入了,既是流行时尚又水土适宜,看上去挺美。

乌镇能够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目光关注的,还有戏剧节。当你把各种艺术形式一一浏览,会发现戏剧与西栅是一对默契的朋友。传统上,这里有连台书的民间曲艺,《宝玉夜探》《战长沙》《三国》等,都为这里传统的听书爱好者所熟知。而戏剧艺术,正顺应了乌镇老百姓的爱好。举办戏剧节,在乌镇是一个美好的创意,其文化内涵足以让戏剧节熠熠生辉,其光芒不耀人眼目,却能够浸入人心,让人感受到温暖、明亮。2013年5月,首届戏剧节开幕式演出的是赖声川的大戏《如梦之梦》,长达八个小时的演出需要考验观众的耐心。艺术家的实验性剧目,在这里寻找到了非常合适的舞台。就时间而言,它将八个小时的演出分成了两晚进行,因为这里没有乘车往返的问题。而开放式的舞台,给表演提供了各种空间。更重要的是观众。专程前来观剧者,自然是爱戏、懂戏、对戏剧充满期待的人。为戏剧节还专门建造了乌镇大剧院,大剧院由建筑大师姚任喜设计。剧院一派灰黑色调,形状有如并蒂莲花。独特的风格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

2014年起,又连续在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科学与艺术携手于乌镇,算得是当今世间的一种幸会!

我又想到了威尼斯。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主要展示超现代艺术,而威尼斯电影节是威尼斯双年展的一部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艺术家;乌镇戏剧节以及互联网大会,是否也向着那个目标前行?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