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同民镇蔺江村2组易地扶贫搬迁户罗洪远旧房拆除复垦后种上蔬菜。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期间,贵州省内共有188万人挪出“穷窝”走进新生活,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搬迁的后续工作仍在进行。在迁出地方面,多地在稳妥推进旧房拆除的同时,注重盘活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三块地”资源,为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创造良好条件。
8月,位于黔北大山的遵义市习水县,烈日炎炎。从县城驱车约40分钟,记者来到桑木镇共和村的一处制高点,可见峡谷中一片片花椒树。
“全是满栽满植,不留空田空土,不剩荒山荒坡。”村支书慕清华说,去年以来,当地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利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三块地”,大力推广种植花椒产业助农增收。
共和村的土壤、气候适合花椒种植,早在2012年起,就有大户开始种植,增收效果明显。慕清华表示,待花椒产业三年培育期见效后,预计市场行情每斤鲜椒能卖到10元左右、每斤干椒能卖45元左右。
记者在阳湾村民组搬迁户陈治梅家的宅基地看到,坛坛罐罐、水缸等老物件还在,而原先的屋基已经全部栽上了一排排花椒树。
“很多搬迁户早已适应了城市生活,也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但一直心疼家中复垦的宅基地、林地和耕地撂荒。”习水县扶贫办副主任陈友良说,当地已累计搬迁6281户、28778人,搬迁任务量居遵义市第一。经统计,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林地、耕地、宅基地“三块地”面积达117805亩,其中耕地26327亩、宅基地1157亩。
为培育长效产业,增强搬迁户收入,习水县整合退耕还林、财政扶贫项目等资金,向搬迁户“三块地”发展产业方面倾斜。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耕地和宅基地除流转给企业发展种植项目外,绝大部分已由搬迁户自主经营,种上了花椒、柚子等经济作物。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同民镇蔺江村2组易地扶贫搬迁户罗洪远旧房。图片由习水县扶贫办提供
同民镇蔺江村二组,地处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地带。这里苍山抱翠,云雾缭绕,曾经居住着14户人家,目前已经搬走了7家。
同民镇政法委书记袁锐在2016年曾挂帮蔺江村,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感慨道:“山高谷深,整个村困在半山腰,受到交通不便和保护区红线双重制约,想要发展产业,很多都行不通。”
从镇里下派到蔺江村担任村支书的朱县飞说,好在当地生长着上千株古茶树,通过引进企业对古茶树进行开发利用,搬迁户的古茶树更值钱了,一年光采摘茶青就有近万元收入。
“产业全覆盖,很好地体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遵义市生态移民局副局长卢天宇表示,有了稳定产业后,搬迁群众也彻底从“农民”变为“市民”,不再经常“两头跑”管理土地。
空心李果园、辣椒种植基地……记者在贵州多地看到,复垦复绿的土地正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战场,成为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搬迁脱贫与生态修复双赢效果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