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帮扶真情。紫云162位驻村第一书记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因地制宜调减低效农作物,发展特色脱贫产业;奔波于各个部门,积极申请发展项目、协调基础建设资金;走访辖区内每一个贫困户,与之促膝长谈了解民情民意;真情帮扶,脱贫攻坚扶贫扶智又扶志。紫云162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俨然成为紫云脱贫攻坚路上的生力军。
驻村第一书记是中央政策的落点
驻村第一书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确保贫困村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据介绍,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主要是: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同时,参与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推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
“增派驻村力量需要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做到务实管用,坚持因村选派、分类施策;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贫困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脆弱的贫困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社会发展滞后的贫困村;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和驻村干部自身优势,帮助贫困村解决脱贫攻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紫云自治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张鹏说。
驻村第一书记就像贫困村的体温计一样,监测着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情况,系统掌握了贫困群众的第一手信息,为实施精准扶贫创造了可操作条件。目前,紫云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62名,对全县进行脱贫攻坚全覆盖。让党委政府的政策关怀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诉求,通过第一书记这个“节点”实现上下贯通。
驻村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的支点
紫云自治县是全国52个未摘帽县之一,是安顺市唯一一个深度贫困县,绝大多数贫困村地处边远麻山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年轻村民基本外出务工,剩下的“老弱”村民以种地为生,基本上靠天吃饭,发展较为滞后。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省、市、县、乡四级驻村第一书记,驻进了紫云的各个村里,担起脱贫攻坚突击队队长的重任,对贫困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势,摘穷帽、拔穷根。
帮扶之路充满了坎坷,也是一场难度巨大的挑战。“村内办公设备简陋,基础设施薄弱,脱贫产业凋零,最重要的是缺乏脱贫的人才和发展的信心。”2017年9月11日,严召波被南方电网贵州公司选派到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洛麦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目睹村委会现状、见完村干部后,心里除了震惊,还有失落和彷徨。
面对困难,严召波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积极开展各项扶贫工作。3年过去,麦洛村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建设160个食用菌大棚、引进生态循环扶贫产业园,流转2100亩土地,大力发展佛手瓜、菌草、辣椒等特色农业,稳定解决村里110人就业问题,今年以来累计用工达8000余个,麦洛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2152元增加到如今的9000元......因为出色的帮扶,今年严召波的帮扶事迹还两次登上了人民日报。
紫云162个驻村第一书记在帮扶工作中,发挥着扶贫领头雁和脱贫突击队队长的作用,他们都给所在的村带来了许许多多“看得见的变化”。
在驻村第一书记罗乾的带领下,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同合村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村里发展了占地140余亩的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年产20万斤优质特色冷水鱼养殖、年产9万斤的泥鳅养殖、3200亩蜂糖李等精品水果种植......截至2019年年底,同合村累计脱贫371户1776人,贫困发生率从51.19%下降到2.6%。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尅哨村第一书记杨隆,与罗乾一样同属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办干部,自帮扶以来,尅哨村新建了养殖规模达3.5万羽的肉鸡养殖基地、发展起了年产20吨的生态渔业养殖、200亩的稻田鱼养殖,并规划了1000亩的精品水果种植,目前已种植500余亩......倾心帮扶一年多以来,脱贫产业结出了硕果,今年5月,实现尅哨村350户村民现场分红133000元。
张厚学是安顺市政府办公室派驻大营镇大营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他以建强村党支部为核心,以群众脱贫为目标,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积极带领村“两委”转变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将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确保党员干部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发挥脱贫先锋模范作用,在村内因地制宜探索出高床蛋鸡、小黄牛养殖、菌草种植等9个产业项目,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利益联结全覆盖,有效带动362人稳定增收致富。因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突出,张厚学在今年的全省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荣获“优秀村第一书记”的称号。
2017年,廖德勇被紫云自治县扶贫办选派到格凸河镇旁如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旁如村修通了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累计25公里,种植菌草700余亩、肉鸡养殖规模达12.5万羽、肉牛养殖规模达330头......旁如村干部群众通过五年的共同努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3户912人下降至7户32人,贫困发生率实现了从58%到2.46%的飞跃。
王江锋是白石岩乡政府派驻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的第一书记。2017年元月驻村以来,幸福园村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通村路、通组路、产业路累计24公里,庭院硬化、串户路累计22000平方米,修建42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一个;修建灌溉工程2个、储水小水窖150个、水塔9个、净水器610台,全村实现饮水工程全覆盖;扩建卫生室1个,安装路灯340盏,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该村贫困发生率从以前的12.4%下降至目前的2.67%。
在中央政策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各级帮扶单位的帮扶、驻村第一书记们的真抓实干以及各级帮扶干部的努力下,紫云162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各项保障,就业稳定、产业增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村路、通组路累计411条1121.6公里,紫云千家万户实现了出行畅通,破解发展难问题;紫云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903处,2019年下半年,全县新建小水窖9886个,安装净水器9510个,完成安装852个农村集中供水消毒设备,覆盖在紫云广大农村1220处的饮水工程,解决31万余人饮水安全水质问题。
如今,紫云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3.59万户10.53万人锐减至1.28万人,累计脱贫10.4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40元,同比增长10.8%,贫困发生率从28.68%下降至目前的3.58%,162个村已经达到出列标准。
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生力军
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更是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
更进一步看,脱贫之后更要避免返贫,第一书记离开之后怎么办?
选准用好村级组织带头人,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实施产业扶贫,用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精准扶贫蓄足后劲,通过发挥村“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固化脱贫成果打下长远制度基础。
板当镇尅哨村第一书记杨隆认为,要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培养好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实现贫困村村支书和村主任运营得起村内脱贫产业,在第一书记离开后,确保农村党支部能够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不仅如此,我们驻村第一书记还更应该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吸引各类人才到村创新创业,打造出‘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从而实现扶贫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杨隆说。
驻村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修通一条路、开发一片地、扮靓一片庄、发展一个产业,更要建设一个坚强的持续脱贫阵地,实现脱贫生力军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