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一句话引发巨大争议: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
00:00 / -今日晚安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爱的成全。
我们小区里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回去,都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或者接送孩子上下学。
每次去超市买菜,看到的也基本都是有些岁数的老人。
随着年轻人在城市安家,越来越多的老人也跟着子女的脚步来到这里,可如何融入这座城市,成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把母亲接来我这边住了几天。
到了这里以后,我让她平时在家看看电视,或者出去走走,等我有时间了就带她去黔灵山。
起初母亲很高兴,但很快我就发现,每次我回家的时候,母亲都坐在沙发上发呆,晚上也很早就睡了。
有一次,她没有带门禁卡就下了楼,被关在门外好久,那个门禁系统她不会用,就小心翼翼地在门外等,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在这里,她感觉很压抑和孤独。
母亲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她说,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真的很大,在农村老家她喜欢到处串门,她有自己的圈子,村子就那么大,家家户户都认识,到了哪家都有话聊。
而在这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没有认识的人,遇到陌生人想要沟通几句,他们又一副十分警惕的样子,这种环境让她完全不适应。
她说在这里就像坐牢一样,没有自由。
没待几天,老太太就嚷着说担心家里的庄稼和鸡鸭,又回老家去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就是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和自己一起生活。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父母是否适应这种大城市的生活?
强行让他们离开那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圈子,是不是太过于残忍?
最近有一条关于撒贝宁的视频刷爆网络,视频里,他提出一个观点: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那不是孝顺。
这个观点提出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很多杠精都炸了毛。
他们说:“老人们为你付出一辈子,就图老了之后能够享享福,你却说不要把父母接到身边?这就是子女为自己不孝顺找的借口。”
为什么不要随便把父母接到身边,撒贝宁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他说,那时他和妹妹在北京打拼,事业有了些起色后,就想把父母接到身边来好好孝顺。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和妹妹工作都很忙,待在家里的时间很少,父母之前在武汉见不到孩子,在北京依然见不到孩子。
反而老人为了和子女在一起,牺牲很大。
他们放弃了自己喜爱的老年合唱团,放弃了熟悉的环境,放弃了家乡的亲人朋友。
以为可以和儿女朝夕相处,却没有想到,他们更多的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四目相对,在这个大城市里,他们感到深深的孤独。
撒贝宁说自己很后悔把父母从武汉接到了北京。
是啊,我们人呐,很容易陷入一种自以为是的认知中,只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自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是最好的孝顺方式,可是父母是不是真的喜欢这种方式呢?
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圈子,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同样如此。
我们习惯了大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习惯了和邻居的点头之交,可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却是陌生无比。
没有熟悉的圈子,没有一起侃大山的街坊四邻,大城市各种高科技的东西,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其实,两代人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和成全。
既然父母觉得在老家生活得很舒心,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他们这几十年的生活方式呢?
并不是只有住在一起才叫孝顺,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孝顺,只是成全了自己。
纪录片《三日为期》里的老许。老了之后,他就骑着摩托车,游历国内的各种名山大川,他说只抱过外孙两次,不想自己的生活和子女捆绑在一起。
他们开启了新的老年生活模式:在退休后背上行囊,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
他们表示,不喜欢老年人这个称呼,觉得暮气沉沉,还造了一个新词描述老了也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花甲青年。
你看,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年轻人如此,老年人同样如此。
所以,生命对生命的最好敬意,就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爱的成全。
我们终将会走上不同的道路,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次的陪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缘分。
“父母和子女之间,其实就是一场爱的成全。”很多时候,做子女的只顾着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自以为是在回报父母,殊不知却忽略了他们的真正感受。
老年人一样可以拥有自己的精彩生活,若是真爱你的父母,那么请先试着和他们好好沟通,了解他们的心意吧。让我们都用彼此最喜欢的方式,给对方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