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沿河行】美酒河镇马桑坪:从古盐运村落到特色“小镇”的华丽转身

1564229040
积分商场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句诗描述了清朝时仁怀酒业兴旺、盐运发达的盛况。位于美酒河镇的马桑坪,曾经是赤水河上重要的盐运码头,随着盐运衰落,道路交通改善,马桑坪水路码头的功能逐渐淡去。沉寂数十年后,美酒河镇充分利用马桑坪丰富的盐运文化,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旅游,着力打造展示盐运文化的三角梅小镇,让马桑坪实现华丽转身。

清朝中叶, 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中最大的集散地, 因吴公岩不通航运, 食盐由二郎滩起岸后,需要靠人力背运,翻越崎岖的山路来到马桑坪, 再装船运至茅台.

据记载,当时每年由赤水河运至茅台的盐约占贵州省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曾经作为盐运中转站的马桑坪是何等繁荣,马桑坪当地的居民也大多靠背盐为生。今年已87岁的老人胡开仁从18岁就当上了盐夫,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老人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

居民 胡开仁:背盐巴的时候,路没有修,从吴公岩过河过去就爬上坡走石梯子路,非常辛苦,那时小路窄,一去一回背一天,可以解决两天的生活。

川盐入黔,不仅解决了马桑坪百姓的温饱问题,马桑集市也因盐运兴盛而热闹起来。据胡开仁老人回忆,当时的马桑集市,四面八方商贾云集,运盐背夫、马帮络绎不绝,百业兴旺,繁荣景象可见一斑。“当年马桑坪背盐的时候最闹热,中枢、 二合、 合马农村的人都到这儿来背盐巴,每天街上人来人往,卖东西的人也特别多。” 

盐运带动了商业的空前繁荣,然而时过境迁,有着“贵州丝绸之路”之称的仁怀盐运古道逐渐衰落,马桑坪曾经的辉煌也随之消逝。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打造下,马桑坪的一批老宅被修缮,小镇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镇上还建立起了盐运博物馆,以大量的盐运实物再现川盐入黔的盛况。

除此之外,马桑坪还有一处靓丽的景致,那就是随处可见的红艳艳的三角梅。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马桑坪将姹紫嫣红的三角梅美景与源远流长的盐运文化相结合,精心规划打造了马桑盐运小镇三角梅小镇。

现在的马桑特色小镇吸引了来自各方的游客,让人仿佛又回到了盐运时期的繁荣景象。当地居民也不再靠背盐为生,而是端上了“旅游饭碗”。居民陈光良经营的马桑羊肉馆,是马桑三角梅小镇的一大特色,每天都能接待不少游客。

如今的马桑坪,街道明亮整洁,建筑古色古香,居民生活惬意舒适。家家户户门口,三角梅开得正艳,人们围坐在一起,共话幸福生活。

(记者 余奔 李旭 通讯员 王云飞)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