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难得的劝农兴农的好父母官

动静原创撰文:周胜
1634179080

清康熙年间,河北肃宁县城外护城河边,有一大片荒废的低洼地,被引来河水开垦成了水田。县太爷居然挽起裤脚,下到田里,亲自教农民如何插秧。这位县太爷,就是贵州印江人黄世发。这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黄世发(1658—1738),字成宪,号玉书。年少时入读印江龙津书院,知县马仕芳每月都要到书院亲自授课,黄世发得悉心教诲,学业有成。“事父母,亦以孝闻”。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科举人。适遇大疫,母及哥嫂相继去世,只得留家守孝,赡养老父。于家中设馆授业,达10 年之久,从游及门者三百人。

清初推行举人拣选例,作为下第举子入仕的重要途径。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贵州远省不拘科分,准其拣选,“俱以知县用” 。康熙五十年(1711)黄世发拣选授直隶肃宁知县。清代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就是肃宁人。

河北肃宁老照片

明清州县的陋规收入很多。最初征收田赋为实物,后来改成“折色”,即征收银子。旧例,收上来的零碎银子要熔铸成银锭,就会有损耗,所以要加征火耗羡银,一般加一二成。额外加征火耗银作为州县官的收入已形成潜规则。州县诸多事务,都需要用钱,州县官所依赖的主要是陋规,康熙五十八年(1719)山东巡抚李树德在奏折中说:“州县征收钱粮向有耗羡,分别缙绅民户多寡不等,每两约计一钱三分,相沿年久,在州县官则以此为养廉,在士民亦相安而输往。”在允许加耗的情况下,有的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作为火耗;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有的“乃至加耗银数倍蓰 (五倍) 正数、十百正数”,完全入了州、县官的私囊。

黄世发虽然也征收加耗银,收上来却没有揣进自己腰包,而是用于县里的役事,比如维修学校、修缮城垣等,或者上官别有摊派,即用耗银支付。另外的杂项摊派每亩银三四钱,他一概予以免除。上司河间府发文要修府城,黄世发亲自发放干粮,自己出钱雇工去应役,不扰社甲,不增加百姓负担。这样一来,自己那点俸银自然不够应付,为亏空积欠埋下伏笔。

肃宁县城图

黄世发深受颜元、李恕谷学派实学思想的影响。颜李学派标帜“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他们还主张“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及薄税”;主张学以致用,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作“抚危济难”的事业。李恕谷应邀随肃宁举人朱苍澍与黄世发见面,李恕谷赠送了《论学》。黄世发还和李恕谷共同研习周易。   

黄世发把颜、李学说推崇为"周孔正传",其施政行事确乎做到躬行践履,脚踏实地,想方设法教百姓以生计,重点在劝农兴农。“凡俗弊之为农害者,则必尽法除之”。当地多坑洼盐碱荒地,黄世发教民穿井耕种,以减轻土壤碱性。直隶平地千里,多是低洼之地,却少有沟渠排水,肃宁也是素少田间水渠,天不下雨则没有收成。黄世发劝民多凿井以灌田,逢天旱不致禾苗枯槁无收,于是当地水利大兴。他还发动百姓在县城周围种植桑、柳树上万株,以桑养蚕。各种农业技术和农具,比如制作结茧的蚕箔和缫丝织绸技术,又如排灌用的水车样式,养畜积粪乃至粪灌方式等等,黄世发都一一予以筹划,设法传授推广。又将护城河旁废地“穿池种稻”,借此推广水稻种植技术,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说,亲自赤足下田示范。

龙骨水车

黄世发重视教化,视百姓如家人,“歉则借牛、种,捐糜粥”。巡行到村集,便谆谆告诫百姓要“孝悌勤俭”。建社学,教以孝亲敬长;赎官田九十余亩,以其租为生员膏火。每旬召集诸生讲学会文,生员中有慕名自邻县来就学的。黄世发勤政驭下。批阅公文案卷时,都要提起天理良心;时时告诫和约束胥吏及衙役。及时处理剖析诉讼案件,不使留滞。在肃宁十来年中,鸡鸣即起,夜分才寝,“寒暑风雨无少殆”。老百姓也把他视为神人,说他“旱而祷雨辄应,或蝗起,望空拜祝之,每飞去不为灾”。雍正元年(1723),特旨赐四品职,以资奖励。

雍正三年(1725)秋天,直隶诸河泛滥,积潦遍野,“被水者七十余州县”。河间府受灾面积达66万亩。“大吏遣官履勘,世发不能得其意,”被诬告而解任。黄世发处之怡然,“日出赈贫,垦地种桑,无懈也”。肃宁百姓“如失父母,奔走悲号,”到大部去请求挽留黄世发的民众多达万人。王大臣将此情奏告,雍正便召见黄世发,好言安慰,并赐知府衔,留在水利营田处行走。

也正是这场水灾,促使雍正下决心经营直隶治水营田。雍正皇帝认为:“直隶地方,向来旱涝不备,皆因水患未除,水利未兴所致”。明清以来,在治水的同时重视营田水利,一直是直隶地区治理水患的重要措施。雍正三年(1725),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上《畿南请设营田疏》;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七日,朱轼上了一份奏折,称京东一带灌溉条件要比直隶南部好得多,“若开浚沟渠,引流种稻,于民生甚有裨益。”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发展水田。雍正帝特从江浙等地选派了30名熟悉水田耕种技术的人到直隶地区教习水稻种植。水田耕种所需农具特命江浙等地工匠打制,并命直隶工匠跟从学习,承接技术。其实黄世发已经在肃宁实施过水稻种植了。 

河北平原上的水田

五年(1727),设立营田观察使,以巡行郡邑、督率州县。《清史稿》载:“当世宗治畿辅营田时,所用者多一时贤守令。”雍正特诏“恵爱在民,舆情感戴,士民呼吁挽留”,又懂农业技术的黄世发复官,升授按察使兼直隶营田观察使。黄世发不辞辛苦,马不停蹄地调查农情,“巡行劝民农桑,察水利可兴者。”每到一处都不厌其烦地宣讲兴修水利的好处,实地考察可以兴修水利工程的合适地点,设法推行适合当地的耕作方式。比如筑围四面,凿井灌溉,以防干旱;闭渠蓄水来供灌溉;修堤垦田,“变汙下为沃壤”。尤其是柏乡、鸡泽等县,受益匪浅。当时还推出营田捐赎事例,借用官员、平民财力营造水田。雍正六年(1728)黄世发对天津“蓝田”水田自营五顷,营田三十八顷九十二亩。

雍正年间直隶水利营田收效显著,计有 14 个州县奏报首种水稻。自雍正五年 (1727 ) 至雍正七年 (1729 ),直隶地区共营成水田计六千多顷。黄世发最后在易州(今河北易县)水峪田,经营年余。雍正八年(1730)三月二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巡察途中。黄世发一生廉洁,如前面所说,陋规收入都用来办公事了,还弄得任内积欠未完。去世后囊空如洗,无法归葬故乡。雍正闻知,谕旨将所欠豁免,令直隶总督、巡抚代为奠祀资助,使其子扶柩回乡。乾隆十年(1745)谕旨,入祀原籍乡贤祠。

河北易州

编辑

曾璐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