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责任就是带动贫困户出来务工,保证他们稳岗就业,能够脱贫致富。”近段时间,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加勉乡污弄村务工人员韦金水带着37名贫困劳动力在重遵高速遵义段进行公路建设施工,人均月收入4000余元。
正是因为带领乡亲外出就业,当地政府给了韦金水一个头衔——“劳务就业队长”,每月给他发放劳务就业队长补贴。像韦金水这样的劳务就业队长,目前从江县已聘任275人。
作为国家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县,从江县紧扣脱贫攻坚“一达标”目标,把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兜底之策,积极探索“465”(四级联动、六项补贴、五个精准)劳务就业扶贫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劳务就业从“零星式”向“组织化”转变。
“从江县为全州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做了积极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黔东南州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专班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袁世泽告诉记者,该州按照“近期就业、中期创业、远期产业”的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思路,围绕实现稳定就业岗位、稳定就业收入、稳定实现脱贫“三稳”目标,全面推广从江县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做法,积极开创“465”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新模式,建立州、县、乡、村四级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机构,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以工代训职业培训补贴、就业扶贫援助补贴、统一配备行李、劳务就业队长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六项政策”,实行精准采集、精准动员、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精准服务“五个精准”,推动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因疫情影响,我去年务工的工厂不招工了,正当我为外出打工发愁时,劳务就业组织员上门来宣传就业政策和推荐就业岗位。听说外出打工,政府不仅配发行李箱,稳定就业后还发补贴,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去福建打工。”参加政府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剑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欧杰淋说。
欧杰淋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政策,得益于劳务就业组织员的精准宣传发动。为精准落实劳务就业扶贫政策,黔东南州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以村民小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单元,组建覆盖州、县、乡、村、村民小组五级的近3万人的劳务就业组织员队伍,抓实劳动力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台账建设、政策宣传、岗位推送、组织就业等基础工作,建立信息采集更精准、宣传发动更有效、有组织输出更顺畅的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机制。
在强化“内引”激发群众就业内生动力的同时,黔东南州加强“外联”打通劳务输出就业渠道。该州与对口帮扶城市杭州市大力推进东西部劳务协作,在杭州建立“1+16”劳务联络工作站,选择吸纳黔东南籍务工人员较多的杭州企业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65个。今年以来,针对在杭务工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返乡回流问题,两地政府签订稳岗就业协议,制订13条稳岗就业措施,特别是杭州各级政府对黔东南州在杭务工人员实行了就业培训、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岗援助、增设爱心岗位等政策帮扶。同时,黔东南州还与广东广州、福建福州等劳务输入集中地政府开展劳务合作,签订稳岗就业协议;还在广州、福州等地建立驻外劳务联络工作站15个,不断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内引外联”并施,黔东南州以“465”模式推动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开创新局面,特别是通过政策激励引导输出、政府集中组织输出、劳务队长带动输出等方式,掀起有组织劳务输出热潮,不断提高劳务就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以来,全州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外出就业24.8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9.27万人;截至目前,全州在外务工113.7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8.68万人,年劳务创收3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