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年年降雨多,地上人人找水喝”是贵州省兴义市石漠化山区用水的常态。“雨水期靠蓄水,枯水期靠买水。”想起过去家中总是断水的日子,兴义市泥凼镇金竹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天华感慨万千。
如今,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地流淌出来。这样用水便捷、饮水放心的日子,让经历过“水困”的吴天华喜笑颜开。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是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筑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的一环。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贵州,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投入不足、设施管护不到位等原因,截至2018年,仍有279.54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制约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的突出“短板”。
如何补齐“短板”,彻底消除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水困”“水愁”?2018年7月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超常规举措,在全省范围内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在2019年7月前全面解决农村安全用水问题,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今年1月中旬以来,贵州又启动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全省水利系统在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下,下沉督战一线,集中力量攻关,紧紧抓住‘窗口期’,对全省19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情况进行排查。”贵州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没有水的日子,过得真是苦。”回忆起过去天还没亮就拿着火把去挑水的情景,龙里县高坪村村民罗国银至今都会皱眉,“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挑水,来回一趟要花3个小时,如果遇到旱季,还要提着桶漫山遍野到处找,找到水后排队一瓢一瓢舀,水比油还金贵。”
龙里地处典型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地区,“人在山中坐,水往山下流”是大多数村寨饮水困难的真实写照。2014年以前,龙里农村群众安全饮水保障率仅为60%,村民长期靠天喝水,水质和水量均无法保障,苦咸水、高氟水、高硫水等口感差,长期饮用还会引发疾病。
高坪村散落在龙里县三元河流域滚沙坡半坡上,由于距离河流远,输水扬程高,长距离输送工程无法实施,村民祖祖辈辈喝水都只能下河挑、井里舀、山中找。
为了彻底摆脱饮水桎梏,从2014年到2018年底,龙里县先后投入2.8亿元,实施了400余处农村人饮供水工程,有效保障了城乡供水及贫困人口安全饮水。
今年以来,贵州省内的夹岩、黄家湾、马岭、凤山等水利枢纽工程全力以赴克服疫情影响,吹响“集结号”,用“战时状态”推进施工进度。截至5月底,贵州骨干水源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1.76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及其维修养护累计完成投资18.18亿元,其他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15亿元,打赢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胜利在望。
初秋时节,在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水源枢纽区,雄伟的挡水建筑物——混凝土面板堆石大坝尽收眼底。工程建成后,将满足毕节市七星关区、纳雍县、赫章县、大方县、织金县、黔西县、金沙县和遵义市播州区、红花岗区、仁怀市10个县(市、区)内的267万名群众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建得好,还要管得好,更要建管同步。由于贵州分散式供水较多,很多水利工程穿山越沟,零星分布在各个村寨之中,建设和管理均存在很大难度。许多水利工程建好之后,因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工程管护不到位、因灾损毁等无法持续发挥作用。贵州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运行管护体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昔日贫瘠地,今朝客满山。在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农村饮水工程的实施让更多当地的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过去越到旅游旺季,越是停水,有时候游客洗澡洗到一半,突然停水了,生意根本没法做,如今用水有了保障,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加强了,村里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当地一家农家乐老板杨秀和说,乡村自来水不仅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还成了百姓的致富“源泉”。每到旅游旺季,她的农家乐每天都有上万元的收入,大伙儿看到开农家乐能致富,纷纷返乡发展,村里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两年来,贵州持续实施饮水安全攻坚战,已让288万农村群众受益。从靠天吃水、屋上蓄水、山上背水到现在家中自来水管里流出汩汩清水,山区群众“望水兴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