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举办了2020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大型科普宣传,带领小朋友们一起探秘喀斯特之穿越三叠纪,探秘原始地质科学知识,传播兴义市独有的地质地形地貌知识,进一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在全市营造人人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放映厅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地质工程师赵孝武老师做了《唤醒沉睡已久的贵州龙》公益地质科普专题的讲座,带领同学们共同学习古生物化石知识,探索存在于侏罗白垩纪的恐龙家族,现场的同学们津津有味。贵州龙是一种鳍龙,生活于2亿多年前兴义的这片浅海,属于爬行纲动物,是现今保存精美的化石,也是亚洲地区第一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现场的氛围十分融洽,赵老师用平常的语言,加上有趣的讲解,让整场讲座紧紧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他们听得非常认真,踏上了一段美妙的科学之旅。
老师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馆内化石,里面包含兴义地区及兴义动物群、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等,是举世罕见的海生生物化石群,除贵州龙化石外,还有大量的鳍龙类、碷齿龙、海龙、幻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除此之外,拥有许多其他海洋动物,比如海百合、菊石等。打开了同学们另一道知识的大门,听着老师的讲解,仿佛将同学们一起穿越回三叠纪,感受化石存活的时期。
接下来,为了让同学们能够认识菊石,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制作菊石模型,菊石是已经灭绝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是一种凶猛的肉食动物,最早出现在距今4亿多年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制作流程包括,先准备模具、称、石膏、水、1分钟的计时器、一次性筷子、杯子两个、防护眼镜;将相对应的水和石膏称好分别装在准备的两个杯子里;将称好的石膏倒入水里、浸泡一分钟,再用筷子从杯子的四周顺时针快速搅拌一分钟;将搅拌好的石膏倒入模具内,左右晃动使石膏在模具内均匀平整,排出气泡即可,接着就等待凝固、脱模,同学们都在认真仔细地做着模型。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还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接触到了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采用逐层叠加制造方式将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艺,3D打印使流程更节省成本并且更便捷,可谓是一种颠覆传统的材料加工方法。3D打印制造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称之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场,同学用3D打印制作了一艘船,用磁悬浮的技术使船可以飘起来;然后用激光切割的技术做了一个恐龙化石的模型。经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恐龙模型以后,经过打磨,一个立体恐龙就做好了。
此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十分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青少年探求科学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学习到关于恐龙化石的知识,参观了化石模型,还感受到了3D打印的强大技术,让同学们受益匪浅,真切体会科学的独特魅力。
记者:王思煜 陈安勇 王朝鸿
编辑:王思煜
责编:王 军
编审: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