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贵州,天蓝地绿水清,生机盎然。一方肥沃丰美的土地,一片苍翠葱茏的树林,一弯泠泠淙淙的湖泊、一叠秀美壮丽的山峦……“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多重元素,组成了黔山秀水间丰厚的自然资源“家底”。贵州正以其独特的山水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正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从“两江”上游的绿色屏障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径。
2023年,贵州绿色经济展现出强劲动力,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46%,“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领先,114条主要河流的22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高达99.1%。一组组数据无一不在见证着生态“黔”颜,绿色已成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今年以来,贵州启动新一轮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成为全国首个实行水质、水量双补偿的省份;首批省级林业碳票签约交易,有效破解地方林业碳票局限难题;全省首单省级林业碳汇(碳票)用于生态损害赔偿案件交易完成,拓展生态环境损害替代性修复新路径……贵州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绿”是保护本色
“武陵之巅”铜仁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和7000余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在梵净山生态廊道上,枫杨、猕猴桃等树种的树枝树叶生长延绵,成为野生动物种群间迁徙繁衍的绿色通道。
铜仁市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市山水办副主任何勇军告诉记者,生态廊道是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组成,现已完成建设7处、全长46公里,共拓宽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
“我们还在梵净山内布置了6套视频监控系统,观测到保护区周边有金丝猴活动,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生态廊道取得了一定成效。”他欣喜地说道。这两年,随着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施,野生动植物生境空间持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在梵净山区现身频率明显增加。
贵州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一场山水的绿色巨变正在黔山贵水间悄然发生。
“今年入汛以来,虽然出现了多次降雨天气,但是目前没有发现金塘村出现以前的水土流失情况。”湄潭县高台镇水务站的谭小红从事水土流失治理20多年,也见证了金塘村从荒山变“绿洲”的过程。
拼图:左图为2015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时的场景;右图为2024年湄潭县高台金塘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场景。潘希来 摄
十年前,湄潭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5.3%,属于乌江赤水河上中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金塘村就曾是该县水土流失较重的地区之一。2015年,金塘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被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经过综合整治,现在村里种植了7000多亩茶叶,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绿色银行”。湄潭县也通过对17个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成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6.4平方公里,于去年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2021年实施的湄潭县大溪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成效。潘希来 摄
十年来,贵州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累计投入344.93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82.1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74.42%,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的“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且连续5年在全国水土保持评估中获“优秀”等次。
“绿”是发展底色
在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随着乌江全面禁渔,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转变,渔民们纷纷转产上岸,发展起了旅游。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我们村就有十多位村民从事护河、护林的工作,村里的民宿、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分享着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
这些年,黔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管理机制,加大了河湖管理的保护力度,六冲河的水质成功达到一类水。位于乌江支流六冲河段的化屋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每逢周末、节假日,化屋村总能吸引不少游客。苗族歌舞表演、农家打糍粑、蜡染刺绣非遗展示……游客在化屋村不仅能看到雄奇险秀的自然山水美景,还能了解多彩的苗族文化。
点绿成“金”,这是“生态之州”黔东南的致富密码。目前,黔东南州林地面积3540万亩。凭借生态优势,打通发展通道,截至去年底,当地林下种植利用林地133.68万亩、产值34.97亿元;林下养殖利用林地176.83万亩、产值34.04亿元。
82.51%,是赤水的森林覆盖率,位居贵州省第一。可就在2001年,这个数字是63.4%,20多年提升了约20%。“赤水是全国首批十大竹乡,从2001年开始实施 ‘退耕还竹’‘退耕造竹’生态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累计新造竹林近80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国竹子之乡’。”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说。
紧盯“以竹代塑”、竹制品加工、新材料三大主攻方向,赤水发展了近300家竹类企业,可生产300多种竹类产品。去年,赤水市竹产业产值占了全省竹产业产值的51%。
追绿逐美,向富而进。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贵州大力发展茶叶、刺梨、食用菌、猕猴桃、竹产业等特色生态农业,构建“山上有林经济、树上有果产业、林下有种养殖业、地下有中药材、水中有生态渔业”的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2023年,贵州茶园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全年产量46.9万吨、产值超600亿元。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产值超180亿元。作为贵州生态精品水果的代表——镇宁蜂糖李,截止今年六月份,年产值达30亿元。贵州正努力把绿色的“厚度”转化成为产业的“甜度”,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贵州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一方面,大力发展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以绿色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服务功能。这些举措不仅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更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共融的“绿色新路”,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贵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