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秋感》诗云:
金风万里思何尽,玉树一窗秋影寒。
独掩柴门明月下,泪流香袂倚阑干。
虽然诗歌题目叫做《秋感》,但所写正是“秋思”。“金风”“明月”,玉树寒秋,万里相思“思何尽”,流不尽的相思泪,风清月明最深情。
图片来源:洛阳旅游
说起唐诗中的“秋思”,张籍的这首《秋思》肯定是大家最熟悉的。张籍《秋思》诗曰: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首句的“洛阳”和“秋风”,当然指向张翰“秋风莼鲈”典故,本专栏文章《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秋风起,香美茭白是清欢》反复讨论过。虽然不能如同张翰一样立即“命驾而归”,但“家书意万重”“临发又开封”,张籍的这深情“秋思”,是那无尽的思乡之情,乡愁萦怀,任凭秋风吹拂,“吹梦到西洲”。
或许与张籍的这首《秋思》诗有关,孟郊《寄张籍》诗里也写到了“秋思”,且明确表达了归隐的情怀,引张籍为“君子”知己。孟郊《寄张籍》诗云:
夜镜不照物,朝光何时升。
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
志士惜时逝,一宵三四兴。
清汉徒自朗,浊河终无澄。
旧爱忽已远,新愁坐相凌。
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
古人贵从晦,君子忌党朋。
倾败生所竞,保全归懵懵。
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
关键的两句“黯然秋思来,走入志士膺”,字面上是说这秋天的思绪让志士仁人黯然神伤,让我孟郊和我的朋友张籍满怀悲凉。但有可能隐含的事实是,孟郊读到了张籍的那首著名的《秋思》诗,也很有感触,于是赋诗远寄友人,表达志同道合的相知与相思。孟郊接下来的诗句说“志士惜时逝,一宵三四兴”,“兴”是指“兴起,起来”,这真是感时伤逝,难以安眠,一晚上都要起来三四次——如果确定不是孟郊把神经衰弱睡眠不好往清新无比来写,那这样的慷慨真是感人至深了。
图片来源:洛阳旅游
岑参有首《秋思》诗,字句很简单,但理解起来却又很有难度。
岑参《秋思》诗云:
那知芳岁晚,坐见寒叶堕。
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
前两句写秋深景象,秋叶飘零,颇生寒意,蓦然岁晚,兀自惊心啊!而“岁”为何称为“芳岁”呢?“芳岁”之说只是为了这样写来好听好看而已吗?其实,岑参“芳岁晚”的感慨与眼前落叶纷飞的意象组合起来,是非常深沉的,这种文学手法来自屈原《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便是著名的“美人迟暮”典故来历,是与“草木零落”相互生发融合的。东汉王逸注解说:“迟,晚也……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由此,“芳岁”之说被文人寄寓了深情。南北朝时南朝宋代鲍照《绍古辞七首·其四》结句曰:“芳岁犹自可,日夜望君归。”李白古体诗《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结句云:“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结合这些例证分析,岑参写《秋思》,由寒意渐生而深感“美人迟暮”,自然而然瞩目寒叶飘零,“功不成事不遂”的悲凉不由漫上心头……但这样的心绪,却又似乎无从诉说!
于是,岑参《秋思》后两句只是淡淡地说,“吾不如腐草,翻飞作萤火。”他是要飞起来吗?他为什么要嫌弃自己不如萤火虫,他为什么要羡慕萤火虫飞呀飞呢?
图片来源:新华社
“腐草为萤”是古人神秘“化生”观念的一个体现,说法最早来自《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我们不必强要为古人普及生物学知识,不必追究“腐草为萤”其说法的科学性。古人认为“腐草为萤”是特真诚特认真的,还以之寄寓了很感人的情感表达。深入理解岑参《秋思》,我们重点要明白化身“萤火”的情感表达何在。
萤火虫第一次出现在诗歌里,来自《诗经·豳风·东山》。《豳风·东山》二章诗曰:“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诗里的“熠耀宵行”就是说萤火虫在夜里飞来飞去,是歌者想象中呈现的自己遥远家园的荒凉景象。这里的“熠耀”,即萤火虫。而且,《豳风·东山》四章叠唱,每章完全相同的开头都是“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毫无疑问,这是征夫因“慆慆不归”而强烈思归的吟唱。也就是说,萤火虫飞入歌诗,表达的是家园情深,思归强烈,思念绵绵密密。而岑参有着很长的边塞、征战经历,他对于军事题材的《豳风·东山》肯定是熟知的,而他以“腐草为萤”化身萤火表达征夫思归是完全有可能的,且从诗里他欲化身萤火的表达倒推,我们甚至可以判断出这首《秋思》应当就是岑参写作于身在边塞时的思乡之作,也应算是一首“非典型性”的“边塞诗”了。
而除了“征夫思归”,萤火虫还被赋予了飘零无依的悲凉之感。杜甫有首著名的《萤火》诗,被认为“刻画生动,措辞和婉,神理具足,意境遥深”。杜甫《萤火》诗曰: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重点当然是最后一联,“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杜甫这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萤火虫的飘零,而是倾注真情真意抒写自己的天地飘零!
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拿杜甫歌咏萤火虫这样“飘零无依归”的悲凉来理解岑参的《秋思》,岑参愿化身萤火虫的思归、漂泊、蹉跎……才得以最终深切感知,深切理解。
不同于岑参《秋思》的情思深致,王涯写有《秋思赠远二首》,比较明白晓畅: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厌攀杨柳临清阁,闲采芙蕖傍碧潭。
走马台边人不见,拂云堆畔战初酣。
花开两朵,不同于杜牧的《秋感》,王涯这两首诗采用的是关山边塞与闺阁空帷两相对照的写法。鸿雁传书、折杨柳、采莲曲等意象的采用,又使得王涯的这“秋思赠远”很是蕴藉深情。
李白写征妇盼归主题,其《秋思》也是这样的韵致: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而最为多情的是李白的这首《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落叶飘舞,寒鸦飞鸣,风清月明,秋意动情,这样的天地人间,此时此刻,你在想着谁呢?你在怎样地想着那个谁呢?明知不能相见你又何必总是想着那个谁呢?明知不能相见可是你又怎么能不总是想着那个谁呢……声声相思字字苦,哀婉秋夜满是情;此情何时已,绵绵无穷尽啊。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白此诗题作“三五七言”,是因为诗歌形式上要求分别用三言、五言、七言的诗句来写成,诗歌的功用应该是“填词”类的,可以马上用来歌唱入乐,算是“通俗歌曲”,随即就会流行传唱开来。后来,刘长卿《新安送陆澧归江阴》诗曰:“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这显然也是一首自带流行音乐调式的“三五七言”。
而可能是大家太喜欢李白的这首“秋风清”《三五七言》了,有的版本上还有这样的三句: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这大约是莫言的那些“名言”穿越到李白身上了吧。然而也还好,大家喜欢就好啊。
秋风清,秋月明……唐诗秋思最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