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中国的脱贫智慧】贵州省湄潭县产业革命奏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农民日报
1611280860
积分商场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近些年,这句话在贵州北部流传颇广。可乍一听不免让人疑惑:别的地方都在推进城镇化,湄潭为何把人往农村引?

“作为西部内陆山区农业县和我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基础薄弱,又无大城市作依托,全县九成以上为农业人口。这就是湄潭县的县情。”湄潭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村谋出路、向土地要效益”成了湄潭一条取胜之道。近年来,湄潭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紧扣“四突破”,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广大乡村呈现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人气旺”的新面貌。

突破思想观念:破旧立新展现乡愁新画卷

2018年初,贵州省作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决策部署,全省上下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村产业革命热潮。

湄潭县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将“为吃而生产”转变到“为卖而生产”上来,把“优质稻+”“生态茶+”等附加值高的特色优势产业调上去;坚持把小农生产不断引入大市场,坚持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全面加快产业园、科技园建设,绘就一幅幅“抬头看山山有色,低头看水水成景,放眼看村村如画”的乡愁画卷。

“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先要让脑袋‘富起来’。”湄潭县县长李勰表示,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习惯,革除落后观念,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我们家由过去传统养殖改为‘稻鱼共生’后,3亩稻鱼2019年收益达18万元。”永兴镇分水村村民李江强说。尝到甜头的他,带动周边有条件的乡邻也干起这个“新玩意”。当地群众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红利,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突破发展方式:扬长补短多业开花

有着水稻种植传统的永兴镇茅坝村为了提升种植效益,村民自发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化经营“茅坝贡米”“茅坝米”等品牌产品。随着“茅坝米”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该村顺势搞起了乡村旅游,昔日的“冬水田”也成了景点。“现在,茅坝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该村党支部书记肖文海自豪地说。

作为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为了将传统粮食文化传承下去,湄潭持续强化基础设施配套,持之以恒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运营的路子,大力发展“稻鱼(虾、蟹、鸭)共生”循环立体农业,6万余户农民种植“优质稻+”20万亩,实现户均增收3000余元,一湾湾水稻成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优质稻+”玩出了新花样,“生态茶+”也跑出了加速度。作为“贵州茶产业第一县”的湄潭,突出政策化推动、质量化保证、品牌化引领、链条化延伸、市场化拓展、融合化发展,打造形成了完整的湄潭茶业版图。目前,湄潭已建成1000亩县级示范基地3个、高标准精品水果基地10万亩、时令蔬菜基地20万亩、辣椒基地16.5万亩和占地180亩的贵州季皇农产品交易中心。  

突破组织方式:“庄稼汉”成为“新农民”

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湄潭,自2015年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以来,持续探索形成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改革经验,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湄江街道金花村大清沟组在对村集体、村民的各种资源确定权属关系并颁证后,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整合村集体和村民资源,打造出闻名的“七彩部落”。这个仅有70多户人家的偏僻村庄,现在人均收入已接近3万元。

目前,全县已培育农业龙头企业92家,建立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45个、家庭农场60家。

湄潭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目前,全县共开展茶叶、辣椒、蔬菜等产业结构调整观摩实训2380人次。

此外,湄潭按照抓镇促村、整镇推进、整县提升党建发展路径,探索“功能型党组织+合作社+坝区+农户”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强化党建引领。全县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密切配合、各展所长,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推动产业发展工作落细、落实。

石莲镇黄莲坝村党支部副书记党云红说,以前因果农不懂技术,黄莲坝村上千亩红肉蜜柚长势虽好,但挂果参差不齐。县林业局派驻技术干部当村第一书记,引进湄潭县七星红肉蜜柚种植有限公司,成立沿江红肉蜜柚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黄莲坝村的红肉蜜柚产业重新焕发生机。目前,该村共发展8000多亩红肉蜜柚,每亩收入超过8000元。  

突破经营管理:“提篮小卖”变为“耦合突围”

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湄潭集全县之力,集中培育地域性公共品牌,制定“湄潭翠芽”“遵义红”系列产品生产标准,注册地域品牌证明商标,主推两大公共品牌。截至目前,全县有茶叶商标150余个,“湄潭翠芽”和“遵义红”被列为全省“三绿一红”重点品牌,“湄潭翠芽”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

怎么销、销往哪里,是关系产业革命成败的问题。湄潭把握市场需求,抓产销对接,一系列“黔货出山”的举措,给出了答案:创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与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合同,同重庆大型超市等建立稳定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借助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销售;在全国开设茶叶产品旗舰店、专卖店、批发部600余家。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惠农,将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进行到底,湄潭必将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编辑

兰杰欣

责编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