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绿色环保理念愈发成为大众共识。目前,全国多个省市已经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或者陆续发布相关暂行办法。2019年6月,贵州印发实施《贵州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考核暂行办法》,对全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各项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明确,进一步明晰了各地和各部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路径。
省政协委员黄金桦发现,虽然相关单位进行了有益探索,全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行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垃圾分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市民意识不强、宣传培训不力、监管激励不多等种种原因,贵州省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不明显,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今年,黄金桦带来了《关于推进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建议》。
黄金桦认为,生活垃圾是每个人手上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动一动,分类很快就能实现,“像现在这样,所有垃圾都扔到一个桶里面,然后去焚烧发电,不能体现绿色经济循环的目标。如果我们把垃圾分开进行利用会发现,很多垃圾可以产生它的经济价值。”
在目前的垃圾分类探索中,黄金桦发现了垃圾分类试点范围不够、收集运输设施配备不全以及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在他看来,贵州省应该增加试点范围,将学校、餐饮业等纳入到试点范围中,“在学校进行试点,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既有利于集中的宣传教育,更能通过‘小手牵大手’带动每一个家庭提高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减排的初衷。”
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设置足够的分类回收垃圾箱,垃圾箱注明分类原则,让市民容易理解和配合执行。分类回收垃圾箱的布局需合理,日常垃圾方便扔到垃圾箱,其他一些专门的收集点也要方便到达。
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环保,还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垃圾量正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垃圾处理业作为新兴的产业,风险小、收益稳定,前景是非常诱人的。我们行业内测算了一下,投资的回报率大概在15%到20%,五年就能回本。”黄金桦谈到,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加入到垃圾分类行业中来,既可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又能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作为保障。黄金桦说,政府可以通过一些地方性政策规章、实施细则,明确奖罚,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对于乱扔垃圾的市民,可以进行相关的处罚。对于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市民,可以奖励,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分类袋、日用品等, 或者玻璃可以换啤酒、塑料可以换塑料制品、旧电池可以换新电池等,从而达到激励市民参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