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工作单位远离城区,好处是风景不错空气清新,但人生难免有得有失,要说觅食,则乏善可陈。基本上,一旦错过食堂的饭点,便只能餐风饮露了。上个月,有朋友自武汉来筑,要求吃肠旺面,结果吃下来我比他还感动,屈指算来,整整大半年未曾亲近此味,着实想念啊。
十一二年以前,还在城里上班时,可吃的选择丰富,确是带来颇多乐趣。由此结缘,还聚起了那么一小批吃友。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换成大白话说,就是人总是要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各种圈子中,才会觉得自在甚至是舒泰。比如玩微信,就有所谓的“朋友圈”,而且大圈子里还可以自己创建小圈子,各得其所。
也跟我一样写美食专栏的黯食兄,就在微信里发起了一个名为“有食候”的小圈子,鄙人有幸,成为第一批圈里人。顾名思义,“有食候”者,有好吃的等着你去也。
犹记圈子成立当天中午,五个圈里人相约,在老财院旁边某家常菜馆“聚义”,约定至少每周一吃,吃完后还要发图并略志吃后所感,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具体地址及饭馆名暂不透露,以免广告之嫌。
点了五菜一汤,逐一点评。
炝炒空心菜,上得最早,却几乎没怎么动筷子,炒得太油腻,这是贵阳菜的通病,下手偏重,失却了蔬菜的本意,天热更加吃不动也;凉拌豆干,非常爽口,佐料入味,有咬头,据说是招牌菜,实至名归;豆腐圆子,味道中上,掰开来是实心,显然手艺不到家,火候掌握得有问题,试着拿凉拌豆干夹在里面吃,一酥一硬,风味别具;青椒软哨洋芋泥,一级棒,软哨似为店家自制,小粒小粒嵌在洋芋泥里,提味之外,还丰富了吃时的层次感,加分;卤龙骨一大盘,肉稍嫌老,火候过了些,啃这玩艺,图的是过瘾,及格线以上;素瓜豆,不评价了,属于溽暑时节居家下馆子必备,前提是够新鲜,够清凉,老老实实做,搁到凉透了再端上桌子,失手的几率很低。
家常小菜馆的妙处在于,看似寻常家居可制,但就是料理不出那个味,原因无他,重油大火,下调料也狠。观察了周边几桌食客所点菜,基本款都与我们这桌一样。可见这几味是他家拿手菜,最近正好在读梁文道先生的新著《味道》,其中有一篇题为《中菜馆里的常餐A》的文章写到:“一个厨房不应过于分散注意力,花太多的金钱去买过多的备用食材,耗太多的工夫去准备不同的烹制程序,反而该集中精力进最佳的货,弄最拿手的菜。选择少不是问题,要紧的是一出菜必属佳作。”不好拿这么高的要求去要求一家小馆子,但道理实在很对。
临到吃完放筷子时,突然看到老板娘给旁桌端上满满一盆切好的西瓜,红艳欲滴,忍不住大喝一声:“给我们也来一盆!”
老板娘闻言转头,抢白一句:“人家自己买来的。”
不会因此生气,这就是家常菜馆的妙处,就算你自己带条鱼、带块肉来,他们也会帮你加工,更绝不会有“自带酒水谢绝入内”那种鸟事发生。
这些旧事,想必黯食兄也怀念,前不久,他发微信给我,哀怨地表达,“我们都有一两个月未见面了”。
如果有食可候,是时候约着吃一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