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四渡赤水纪念馆提供 海报制图:赵元靖)

86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当年踩在身上的那份“重量”!
00:00 / -凛冽的寒风刮过河面呼呼作响,年初的赤水河仍然浪高水急,耳畔传来的呼喊声和踩在“我”身上疾驰而过的重量,是1935年初那段烽火岁月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
“我”是一组年代久远的木质门板,由一对正门门板和一扇厨房门板组成,深褐色的板面上修修补补,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仍然散发着淡淡的杉木香。但和其他普通门板不同的是,“我”已经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展柜里待了15年。“我”和“我的兄弟们”看起来长短不一,陈列在“我”旁边的破旧纤绳也是“我”同甘共苦的“兄弟”。
1935年,中国革命斗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期,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向川南开进。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驻贵州省土城镇,而国民党反动势力却紧追不舍,1月28日,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川军在土城的青杠坡发生激战,原本按计划准备北渡的红军与敌人陷入对峙僵局,战事紧急,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原定作战计划,指挥队伍主动撤出战斗,从土城、元厚轻装西渡赤水河,四渡赤水的序幕也由此拉开。
作为红军第一渡的渡口,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成为了四渡赤水的开端,而如何短时间内在渡口上架起一座浮桥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
时间紧任务重,红军战士们找来架设浮桥的木板不够用,危急关头,土城的老百姓自发筹集材料帮助红军搭桥,有的送来了木板和门板,有的送来竹竿和绳索。“我们”也派上了用场,船工郑明福一块一块从自家门上卸下来连着纤绳一起扛到河边,捐给红军搭浮桥。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帮助下,负责架桥的红军战士把从老百姓和盐贩手里收购的盐船放进赤水河,再用竹竿和纤绳连接固定,最后在上面铺上老百姓捐献来的门板、木板,赤水河上就有了一座简易的浮桥。
顺利渡河后,郑明福又把“我”和“兄弟”们一起抬回了家,“我”被修修补补装回了门框上,“纤绳兄弟”也继续回到原本的岗位上。直到2006年,郑明福的后代,将“我”和“纤绳兄弟”捐献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珍藏。于是,作为帮助中央红军一渡赤水的重要“功臣”,“我们”被赋予国家一级文物的荣誉,同时,还有了一份新工作: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着86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