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的12年里,隋常玲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和肥料打交道,作为国家级肥料配方师,这些年,她为贵州特色农业量身定制了一系列专属肥料。
隋常玲说:“我们是植物营养师,专门给各种特色植物做配方,2013年给贵茶公司做了一个绿宝石专用肥的研发。绿茶所有的产品都要求出口欧盟,贵茶公司的这些茶叶都经过欧盟400项的检测,无论是农残、重金属等等各项检测都是过关的,说明我们的肥料还经受住了考验。”
2006年,隋常玲和丈夫一起,从黑龙江来到贵州遵义。一段时间以后,隋常玲认识到,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之前的研究无法在贵州得到有效实施。
隋常玲向动静记者介绍:“来到贵州以后就发现,这里的地块都是零零碎碎的,地理条件又不一样。在我们北方,可能我这一个配方就可以运用几千亩地,但是我们在贵州省,可能这一个配方只能用在几亩地的范围内,那么你可能就要对很大一个区域做很多不同种的配方,才能适合土壤和植物对营养的需求。”
这些颜色鲜艳,如糖果一般靓丽的小药丸子,就是适用于贵州各种土壤条件的专用肥,它们都是隋常玲不断挑战自我和科技创新的成果。这些年,她带领科研团队,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新型肥料相关科研项目3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科技成果转化3项,并在国家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隋常玲说:“做好科研工作,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争取把我们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贵州的各个产业,为贵州省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近20年的潜心研究中,隋常玲创新发明了多项专利。这其中“紫皮大蒜的栽培方法”、“一种三尖杉露天育苗专用组合肥及其使用方法”等专利,填补了贵州特色作物栽培领域的空白。
隋常玲积极投身大扶贫战略行动,把研究领域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致力于贵州特色产业作物专用肥的研发和扶贫工作。她的研究成果在贵州省40多个贫困县(市)乡镇进行示范推广,服务全省相关企业达到50多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800多万元。她下乡培训企业技术人员上千人次,惠及农民近万人。为贵州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为助力我省绿色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大扶贫战略行动,隋常玲带领她的团队,研发出了出口茶叶专用生物有机肥、幼龄茶树专用肥以及火龙果、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专用肥,并制定配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我省40多个贫困县(市)或乡镇进行示范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隋常玲,将实践带入课堂,让理论不再枯燥;把科技创新运用于生产,让科研成果助农增收。这就是脱贫攻坚群英谱中,一位普通的专家技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