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陪您度过每晚的动静时光。
今天的《晚安·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播戴贞健将和你分享邹宁的文章——《不是每块豆腐都能成为霉豆腐》。
不是每块豆腐,都能成为霉豆腐
00:00 / -不是每块豆腐,都能成为霉豆腐
邹宁
安顺人嗜吃霉豆腐,街头小吃总有一样配料是将霉豆腐捣匀后调制出来的汤水———荞凉粉、裹卷、小锅凉粉、素剪粉等等,总有一味霉香咸重笼罩在上面,滋养小城里的五香舌头。
在安顺,小吃摊前铺设一片的众多调味品中,有相当部分是调制的液体和酱汁,有蒜水姜汁酱醋水,亦有飞酱甜酱和霉豆腐汤,店家一手掌两碗,飞速将各种调料铲入碗中,快准狠。一个重视口碑的店家,在配料上可谓费煞苦心:葱花要选当地带泥而出的嫩绿香葱,霉豆腐也得挑安顺旧州所产的小块膏体豆腐,其他各式调料也有不外传的选用标准。
霉豆腐是道汉菜,传承至今已经一千多年。如何发现这道美味,至今已无从考证,不过推演一下场景,不外乎是家里的豆腐摆到生霉长毛还舍不得丢弃,再加工后发现竟是一道咸美无比的美味。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进一步肃清云南残余的元朝势力及巩固对贵州的统治,朱元璋两次发动平滇战争,共调集了30万大军进入贵州安顺、平坝及长顺一带屯戍。战争结束后,又从江苏、安徽等江南诸省调集戍边军士家属入黔附籍,未婚将士则在当地娶妻生子,成立家室。他们平时专心农事,战时操戈上阵,过上了亦农亦兵的生活,一直繁衍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 六百多年前,猜测那些日夜兼程的精兵强将也带着霉豆腐,拌着米饭想着家乡,盼着早日回到物产丰茂的江南。没想到,这一住就是六百年,乡音仍在服饰未改,可江南的那个家乡早已变了模样,黔山秀水在岁月流逝中换成了故乡。军帐宴上,把烧好的青椒、茄子拌着半块霉豆腐,凉拌的香辣美味中霉韵十足,诉说着六百年前的牵肠挂肚。
贵州的霉豆腐,在两股势力的交织下相映成趣:一股是湘黔地带的少数民族所做的红油辣子霉豆腐;另一股则是屯堡人自江南带来不加辣椒的醇味霉豆腐。湘派豆腐色泽暗沉,外裹鲜香的辣子和红油;屯堡豆腐膏体细腻色泽浅黄,浸泡在稠芡汤汁中。
霉豆腐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食用的寻常口味,霉味臭香喜之者趋之若鹜,厌之者退避三舍。过去家里的饭桌上,来不及多炒几个菜时,会夹两块霉豆腐凑一个菜,每次伸筷子从上面刮一块下来,拌着米饭吃,味美至极。上中学时,很多赶长路来上课的同学,带着军用饭盒装的午饭,掀开盖子,扑面而来的还是这霉香味,霉豆腐、青椒烩四季豆、糟辣回锅肉、老腊肉……别人带来的午餐总是引得口水横流,对家里的午餐则打不起精神,不过好在霉豆腐都是一样的,有这一味定了基调,其他都是可以忽略的锦上添花。后来碰到专业级的吃货,教导吃旧州霉豆腐的正确方法:挑一块入口,不碰齿间直接送到舌尖上,将那一小块顶到上颚,任由那咸臭霉香弥漫开来,感受豆腐发酵过后的柔软细腻。
霉豆腐的制作方法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在安顺的寻常人家,也经常亲自操刀,瞧不起菜市场里瓶装的产品:豆腐要挑石膏点的上等白豆腐,切块后在梅雨季节静置一周以上,待豆腐充分发酵霉变,摆放时一层豆腐一层稻草网上叠,让稻草诱发白霉长出;发酵好的豆腐加入细盐、花椒面等调料裹匀;再将抹满调料的霉豆腐装坛封存,进行二次发酵,等三四日盐入膏体,即倒入高度白酒没过豆腐,再次封坛,两个月后霉豆腐大功告成。
有个说法是豆腐坊最赚钱:做豆腐时豆浆、豆渣可卖钱,做成豆腐和豆腐脑也卖钱,再不济卖不出去做成豆腐干、豆腐丝也有人买,摆坏了是臭豆腐,实在最后卖不出去就做成霉豆腐,终归是有人买单的。
在豆腐赚钱的整个生态链条之上,从一块块白豆腐含辛茹苦颠沛流离地走下去,能成为美味的霉豆腐的,只是少数幸存者,能够有幸吃到霉豆腐,而且是六百年前江南的精兵强将带来贵州的那种霉豆腐,是一种福气。
文章征集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贵州“名嘴”读出来,不妨向我们投稿吧!
用稿要求:
-
稿件必须为本人原创,并注明作者信息。若因稿件著作权问题产生的一切法律纠纷,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
【动静贵州】有权筛选及修改稿件;
-
来稿请注明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31583636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