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黔北大地山峦叠翠,遍地流金。
在仁怀市茅坝镇官院村的陡坡田垄间,一阵规律的旋翼声划破清晨的宁静——村民赵付奇不再弯腰弓背、肩挑重担,他眯着眼笑着,看一架无人机稳稳抓起刚收割的红高粱,沿着既定航线腾空而起,飞向山下的农家院坝。“我们这里坡陡路难走,以前一亩高粱折腾大半天,现在百把块钱,几分钟就能送到家!”他的感叹里满是卸下重担的轻松。
在黔北山区秋收图景中,曾经“肩挑背扛”的旧模式正被无人机的轰鸣改写。这股来自低空的科技力量,不仅破解了山地农业世代面临的运输难题,更以高效重塑着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茅坝镇的山地陡峭,车辆难行,以往秋收农户们需要背着背篓在崎岖小道上艰难跋涉。如今,无人机成了“空中驼队”。操作手曾小亿的团队在这个秋收季格外忙碌,3台无人机在茅坝、龙井等乡镇不间断作业。
“每台无人机能达日运约10吨,单日收入就有2000元,还能为农户降低40%以上的运输成本,且不受地形限制,单趟载重75公斤,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曾小亿介绍道。
在茅坝镇,无人机的应用远不止于运输,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天眼”。
茅坝镇林业站的4台无人机日常穿梭于林地上空,执行巡护任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翔介绍:“以前需要翻山越岭,耗时耗力。现在通过航拍,能及时全面掌握林地情况,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大幅提升了林地资源保护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同样尝到科技甜头的还有正安县小雅镇梨垭村的烤烟种植大户骆松。有着16年种植经验的他,今年大胆引入了无人机。“以前靠人力背运,又累又耗时。现在两分钟就能从田里运到加工点!”
无人机的加盟,不仅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更让他实现了降本增效。他的无人机“多才多艺”,除了运输,还能进行飞防作业,春耕夏管,为秋粮丰产保驾护航。“轻推摇杆,几小时就能完成以前多人好几天的打药工作,雾化好、覆盖匀,省时、省力又省钱!”望着田埂间灵活穿梭的无人机,骆松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在播州区,紧盯市场发展需求,年轻创业者卢俊州和“小伙伴”看准低空经济的广阔前景,于今年2月成立了贵州翼达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公司已拥有20台无人机,主要业务聚焦农业运输、飞防植保等领域,既是科技助农的样板,也是带动就业的典范。
该公司展现出的高效作业能力令人惊叹。在红花岗区海龙镇的4000亩稻田统防统治作业中,依托无人机技术,“两天时间就全部完成,一天作业面积就超过一千亩。若依靠传统人工方式,即使采取人海战术,也需耗费一两个星期。”
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翼达公司出动一台无人机,就帮助农户吴明金吊运了6吨高粱,“12个人收割,1台飞机吊运,一天时间就全部搞定了,运输费用也就1500元。”吴明金对此赞叹不已。他说,“同样的高粱面积,以前靠三轮车拉,一趟就要半个多小时,要花四五天才能收割完毕。传统农业搭上现代技术,真是太方便了。”
现在,翼达公司的业务已经遍及全市各地,解决了18人的就业难题。在助力农业发展的同时,他还在播州区中等职业学校开设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班,“期望培养更多的新型农民,通过无人机作业,实现稳产增收、就业创业。”卢俊州说。
从农业运输到生态管护,从地灾监测到安全巡查,低空经济已渗透乡村发展的多个领域。仁怀市茅坝镇副镇长舒湛表示,这是该镇立足山地实际,推动科技助农管护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在高粱运输、水稻管护、林地巡查等多领域发挥实效,“既解决了山地运输难,又提升了农业管护、安全巡查的效率与精准度。”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正安县小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维裔表示,该镇正积极探索无人机在茶叶、辣椒等种植领域的应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广使用和技能培训,扩大应用规模,构建安全可控、特色鲜明的“低空经济”生态。
秋日暖阳下,无人机在山野田间呼啸穿梭,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与农户的希望,更划出一道道农业现代化的清晰轨迹。未来,随着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和配套保障的日益完善,无人机必将更好赋能农业现代化,为乡村带去更多可能性与发展机遇。
记者:庞飞、蔡城池(播州融媒)、
涂顺菊 蒲鑫鑫(仁怀融媒)、陈颖(正安融媒)
编辑:黄明
编审:王钰燕
终审: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