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贵州把开发区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六个突破”“六个抓手”的重要内容,引导企业、项目、资源要素等加快向开发区集中,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效。今年1到9月,全省纳入省级监测的93家开发区规上工业同比增长14.1%,有力支撑全省规上工业8.5%的平稳增长。
技术创新引领 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贵阳经开区作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一直致力于建设千亿级现代化产业新城。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通信电子产品——毛纽扣,正在批量产出。毛纽扣的直径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具有小型化、轻量化、高集成度、高可靠性等优势,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毛纽扣是航天电器上海研究院科创飞地孵化出来的数十个新产品之一,通过转产到智能集群产业园,形成高质量的增量。”该公司产品事业部部长李忠奎介绍。
强产业、强工业、强制造业,创新如果说是第一动力,开放则是关键路径。
今年8月,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兼顾通勤和客运需求的纯电旅游车成功下线;10月,企业生产的55台新能源客车交付老挝,为老挝首都万象的首条智慧化、现代化快速公交系统提供“贵州解决方案”。为贵州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国际市场,更为贵州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运营总监李洪达说:“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需要去刺激,现在就开辟了像国际赛道、旅游车赛道等,能够赋能企业快速地去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
作为贵州省首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贵阳经开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产业,“两主一特”的产业发展定位,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6家,树起了千亿量级开发区的发展旗帜。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和商务局副局长刘涛表示,2024年,贵阳经开区重点加快特种车辆、工程机械、特色食品、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产品出口,5家企业实现“0”突破。同时狠抓开放领域招商、狠抓市场开拓,全年经开区货物贸易进出口预计完成14.1亿元。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和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部副部长龙倩告诉记者,近年来,经开区出台了《科创10条措施及实施办法》,引导企业从促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2024年,经开区共获批8个省级平台。在2025年度《贵州省科技计划拟立项项目公示》中占据17个项目。
而作为全省第二家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遵义则是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抓手,以链主企业为引领,深化产业互嵌。
贵州航天乌江机电是遵义开发区内的一家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提供超临界流体技术成套装备设计、制造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最近企业正加紧生产一批由超临界设备萃取出的气凝胶产品。
“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长续航、大功率的要求,开发出的这种耐高温的隔热材料,可以达到1000℃左右。2024年的销售要实现1.2亿。”公司工程师翁应尾说。
遵义经开区聚焦装备制造产业首位产业,推动航空航天装备、高低压电气开关、汽车制造等产业联动发展。目前共有装备制造企业129家。
“下一步将围绕龙头企业不断整合资源、延伸链条、优化布局,全力打造2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遵义市汇川区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赵叶飞向记者表示。
在贵州,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直发挥着主阵地和增长极的作用,肩负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产业集群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去年10月,贵州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把开发区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强调推进要素向开发区集中、主体向开发区集聚、产业向开发区集群,明确提出加快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就在上个月,六盘水双元铝业二期技改扩能项目电解槽正式启动,第一罐铝水生产下线。作为水城经开区铝产业链“链主”,双元铝业提供稳定的电解铝液作为原材料保障。为园区招引铝精深加工企业56家,实现了双元铝业电解铝100%就地转化,将水城经开区打造成为全省转化率最高、下游产业链最长的铝产业集群。
“直接就地转化的这种加工模式,一年能够节省两千万左右的成本费用,这两千万元就会转化为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贵州莹月帆铝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显平说。
早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全国1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贵州共有水城经开区铝制家居产业集群:红果经开区复杂煤层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龙经开区锰系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上榜。2024年度中,贵阳市花溪区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贵州大龙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波表示,将继续围绕锰系新型功能材料做好文章,开展产业链招商,在政策、资金、资源、人才上给予倾斜。
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经发局副局长魏进表示,要用好用活“以商招商”方法,延长产业链条;大力招引采煤机、防爆电机等缺失环节,补齐产业链条。
贵安新区大数据和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张敏表示,坚定不移实施“数字活市”战略,聚焦“算力、赋能、产业”三个关键,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深化体制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为更好激发开发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开发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贵州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的坐标系中进行谋篇布局。积极探索 “管运分离” 机制,清晰划分管委会与运营公司的职责边界,推动 “管委会 + 公司” 等运营模式落地实践。
2021年以来,龙里县推进经开区管委会去行政化,整合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和经开区投资运营公司的职能职责,统一由公司进行企业化、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这种“区企一体化”的改革带来了丰硕的招商成果,真正实现“快生产”和“满生产”。
龙里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贵州兴园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熊杰对记者说:“‘区企一体化’改革后,龙里经开区范围内的行政许可、审批、执法等职能都交由县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社会事务交由所在镇负责,我们的主要精力能够全部投入到招商引资,让招商工作更单一、更专业、更高效。同时,也将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力争今年培育规上企业10家以上,达到186家,工业产值达到93亿元以上,为工业发展蓄势新的能力。”
以发展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在省工信厅努力下,今年贵州省市同步实现了开发区相关管理职能全部归口工信部门管理,各地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属地政府、开发运营公司的职责关系,推进实行“两剥离”。
把开发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政策红利大派送,招商引资大突破,行政审批大提速。全省开发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创新要素集聚的新高地。按照“六大产业基地”布局,各市(州)工业主导产业“一图三清单”,持续优化开发区布局。一线一梭,安龙巧 “织” 锦绣业;一点一焰,岑巩火机劲销十亿支;无中生有,凤冈水暖达三亿;破茧创新,正安吉他销全球;产业承转,松桃构筑玩具之都;凭 “鹅” 起势,锦屏勇逐羽毛球浪潮。
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今年4月,贵州省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全省 45 家“重点开发区”名单。7月,2024年度开放型经济示范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对象名单出炉。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云岩、南明、务川经济开发区。聚沙成塔、汇聚成潮,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体,未来,开发区将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园区处处长龙金表示,2025年,要持续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30条”的落实,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为开发区放权赋能,让开发区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聚精会神抓好产业发展,一是要集中精力到抓好招商引资、发展产业、服务企业的主责主业上来,开发区就是要发展制造业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业务;二是要补齐开发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短板,为产业项目落地打通“最后一百米”;三是要抓好《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调整,进一步规范开发区四至范围及机构设置,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要素集中的汇集地。
通讯员:贵阳台 张靖宇 黄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