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脱贫攻坚走基层丨从江县大歹村:改变,从教育开始

1596753540
积分商场

大歹村,是从江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山高坡陡、土地稀少,是当地发展的最大困难,村里全部是苗族群众,不懂普通话也让他们与外界的交流很不通畅。在脱贫攻坚决战中,通过省直部门和澳门、杭州等地的帮助,大歹村的贫困发生率从曾经的52%降到了9.8%。尤其是在教育上投入的加大,大歹和当地群众的面貌正在改变,贫困的代际传递也正在被阻断。

从周一到周四,每晚寨门口夜校课堂见,是大歹人的新习惯。今天的课,是学习使用电磁炉。这样常见的小家电,在大歹却是个新事物。去年,刚考上贵州财经大学的潘国文,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为了让村民们学得更快,潘国文在开学前,也被请到夜校来帮忙。

从江县大歹村夜校志愿者 孟老强(左)和潘国文(右)

从江县大歹村村民潘爱松告诉记者,他喜欢来夜校读书,喜欢来学写字。

大歹村全村2000多人,平时都说苗语,只有很少的人会说一点普通话,扫盲对象有近400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2017年9月,县里在村口办起了夜校,教政策法律、教职业技能、教写汉字、说普通话。

在村口夜校的对面,就是村里的幼儿园,全村108个学龄前儿童都免费入了园。孩子们有了学习生活习惯、接受知识启蒙的地方,更早地接触到汉字和普通话,为进入小学打下基础。在杭州市萧山区的定点捐赠下,大家每天还能喝上两次牛奶。

从江县大歹幼儿园老师

从江县大歹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孩子们的脸都是花花的,现在脸都是白白的了。现在他们养成了洗手的好习惯,还有喝牛奶的习惯。“今天喝的是酸奶,孩子们很喜欢喝酸奶。”

幼儿园是在以前一二年级教学点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那么,教学点没了,孩子们要去哪里上小学呢?

大歹,苗语里,意思是大大的口袋。从空中看,村庄分布的山头,仿佛提起来的袋口。这位于山下沉甸甸的袋子底部的,正是新建成的大歹小学。这所由澳门基金会投资3000万元修建的新校园,已经在去年投入使用,校园里还建起了标准化的运动场和多功能教室,是从江县最好的完小之一。教学设施齐备,让这座山村小学,也可以给孩子们开设污水净化这样的科学创意课程。

污水净化科学创意课

从江县大歹小学学生 潘世辉

从江县大歹小学学生潘世辉告诉记者,他以前没有上过像实验课这样的课。他很喜欢,因为实验课让他们看到更多的“奇迹”。

教育扶贫,不仅要添硬件,更要强师资。去年,在省教育厅牵头下,贵阳市南明小学开始对大歹小学进行为期三年的组团式驻点帮扶,派驻五名学校行政领导、骨干教师常驻大歹。老师们带来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帮助大歹小学建立起全新的校园管理机制,制定发展规划,对当地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全方位提升这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贵阳市南明小学党总支书记、从江县大歹小学党支部第一书记 陈晓丹

贵阳市南明小学党总支书记、从江县大歹小学党支部第一书记陈晓丹对记者说:“我们的目标是一年大见成效,两年共赢成长,三年全面发展。”

刚来大歹,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的陈晓丹也犯了难。全校400多个孩子,很多不会说普通话,见了生人就害羞跑开,很多孩子没有养成基本的生活卫生习惯。这让陈晓丹意识到,她们的教育,必须开展得更加细致更加全面。

一年间,从老师追着给孩子们洗头、剪指甲,到孩子们能够自觉地饭前洗手,再到能主动向大人问好、课堂举手回答问题。孩子越来越开朗自信,老师有了越来越多的成就感,家长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支持,也有了显著变化 。

从江县大歹小学老师 石炳开

从江县大歹小学老师石炳开说:“家长出去打工的时候,体会到了只有上学、有文化才能改变命运。有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才改变得这么快。”

陈晓丹说:“他们想改变自己,想改变家乡的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很多孩子都说我们要努力,我们要走出大山。”

从江县大歹小学的学生们告诉记者,来这里上学很开心,因为有篮球场和足球场,还有这么多的老师陪他们。他们说,自己长大后的理想,有老师、警察,有的同学说,以后想到贵阳去看一看、玩一玩。

饭前洗手、勤剪指甲、每天喝杯牛奶……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是大歹孩子这两年才有的新习惯。扶贫必扶智,要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先补上教育短板。如今,大歹孩子们上学不但不再远、不再难,更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在标准的运动场上学习武术操、在科创教室里上着实验课。孩子们发着的光眼睛里,见证着曾经闭塞的家乡,每天都在发生着的新“奇迹”。大歹,也正在走入新的历史。

编辑

王青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