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文化部批复设立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目前全国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多措并举,稳步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效凸显。
▲/苗绣--陆春南摄影
一、健全管理机制,夯实主体责任
一是省州县联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2014年,贵州省文化厅、我州人民政府联合启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成立由省文化厅、我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我州相关州直单位和各县(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编制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省、州、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二是深化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改革,夯实主体责任。2019年我州顺利完成非遗保护管理机构改革,截至目前,全州有非遗保护管理机构17个,在编人员91人。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机构及工作职责,健全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深入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雷山郎德苗寨牯藏节-苏志平摄
二、加强资源普查,强化保护利用
截至目前,我州共普查到非遗线索5200余条,成功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53项72处,省级218项307处,州级329项417项,县级1590项。一是加强非遗调查工作,建立完善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2015年,我州制定出台非遗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档案建设与管理。2019年,我州非遗数字化著录与存储系统完成安装应用,系统覆盖保护区16县(市)。二是建立濒危非遗项目清单,启动实施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目前已完成侗族大歌、侗戏、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苗族刺绣、苗族蜡染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等20余个州级以上濒危项目及10位75周岁以上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累计收集图片1万余张、视频5000余条,累计容量超过3TB。三是实施侗族大歌保护工程和苗族民歌保护工程,推动侗族大歌、苗族民歌保护传承。2014年以来,我州连续举办六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和两届苗族民歌百村歌唱大赛活动,激发项目活力。四是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利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我州“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为文化旅游发展基调,紧紧依托丰富多样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禀赋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将深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紧密结合,坚持“民族文化+”理念,以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产业化转型为导向,推进非遗资源品牌化、资产化,推出文化旅游精品,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了惠民富民。
三、服务传承主体,提升实践能力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内容核心是保护非遗,而非遗注重活态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代表性传承人。一是全面梳理统计全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摸清底数。截至目前,全州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8人,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9人,有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94人,有县级传代表性承人4013人。二是加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考核。2015年以来,我州先后制定出台了非遗传承人认定管理考核等系列政策性文件,规范传承人管理。三是扎实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提升传承实践水平。2015年以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累计开展完成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35期1896人,遴选外派传承人赴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省外高校参加研修研习培训235人次,州级、县级组织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群延伸培训超过500期,参训学员超过5万人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传承人传承实践能力,切实达到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带就业、提收入、促脱贫”目的。
四、设立非遗工坊,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摸清资源情况,明确项目抓手。我州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丰富,特别是以刺绣、银饰、蜡染、编织、民族医药为代表的非遗项目衍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转为为经济优势潜力巨大。2018年5月,苗绣、侗族刺绣、苗族蜡染技艺等11个非遗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数量占全国383项的2.9%,占贵州省16项的69%。二是鼓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广泛吸纳贫困户就业。统筹资金160余万元,先后建成雷山县麻料银饰传习所、丹寨县国春银饰有限公司、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有限公司、黎平县侗品源旅游商品服务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据统计,2019年我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值超过2.5亿元,吸纳就业超过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000余人。三是发展提升传统工艺品,扩大销售渠道。积极引入苏州工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万达集团、爱彼迎公司等高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资源,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传统工艺品进行再设计和改造提升,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如2018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先后组织开展“创意贵州—雷山篇”、“创意贵州—黎从榕篇”两场非遗衍生品研发设计活动,为我州研发设计非遗衍产品1000余款。2020年7月,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大集市暨非遗扶贫就业成果展示展销活动上,遴选组织全州9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企业的负责人和非遗传人近200人,携带3万余件(套)工艺品进行线上线下集中展销。活动期间,累计销售民族工艺品4688件(套),销售金额超过105.1万元,其中线下销售7.74万元,线上销售61.8万元,签订订单35.6万元。
王阿板蜡画作品
五、夯实传习阵地,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评选公布一批非遗传习中心(基地),推动非遗传习阵地建设。2020年5月,我州评选公布94处州级非遗传习基地,并列支310万元支持各非遗传习阵地开展租借、修缮、培训、传习、培训等工作,支持和鼓励更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中来。二是充分利用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作指导站在开展非遗普查记录、整理研究方面优势,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乡规民约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对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款约、锦屏文书等项目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整理这些项目中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为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六、加快文旅融合,释放发展动能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千村百节”品牌,激活非遗节庆旅游。通过“政府主导、民间主办、社会参与”的原则,打造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千村百节”系列节庆品牌,扩大传统节庆活动影响力。2019年我州依托各类民族节庆活动,实现旅游收入211.37亿元,“千村百节”活动已经我州亮丽的旅游名片。二是精心设计,策划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依托非遗传习基地、传习中心(所)、扶贫就业工坊、特色街区等场所空间,积极与旅游服务平台合作,为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提供服务。2019年我州推出“魅力黔东南多彩非遗体验走廊”,谋划了“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和“ 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并编制申报材料积极向文化和旅游部申报“全国十大非遗主题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遗研学游。充分调研,精心谋划,重点打造丹寨县万达小镇、石桥村、台江县红阳村等一批非遗研学体验点,成效明显。例如,丹寨县石桥村“皮纸制作技艺”在保护传承中,探索出集“产、研、学、游”一体化发展路子。2019年,到石桥村开展非遗研学的学生达3万余人次,非遗旅游达33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7920万元,带动导游、客运、民宿、餐饮等其他类别乡村旅游从业22户110余人。纸品及纸类旅游商品产值实现867万元,带动全村从业者42户134人。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运用721的利益分配机制,共有180万元给贫困户进行分红。仅2019年7-10月,到丹寨县13家非遗作坊开展非遗研学的学生达8.37万人次,比2018年同期增长35.43%。当下,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起到作用日趋凸显,已经发展成为黔东南文化旅游业的核心优势。2019年,我州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12892.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12.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0%和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