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主任张琰接受动静记者专访,探讨全球绿色转型发展背景下贵州的特色实践经验,并分享发展建议。
记者:您认为论坛的举办,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影响?
张琰:这些年来,特别是在贵州,大家比较深刻地意识到气候变化跟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从产生的原因上、解决的方案上,有很多的一致性,这在贵州有很多的体现。在促进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问题上,生态文明论坛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记者:在推进可持续绿色经济转型上,您关注到了贵州的哪些成果?
张琰:这些年,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开展数据中心建设。石漠化的治理在贵州也出现了可喜的进展。同时,现在中国可能为数不多的无坝的河流——赤水河,也在贵州。当地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地平衡了发展和保护,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得和必要的。
记者:您对未来贵州的绿色发展有什么建议?
张琰:继续发展有特色的第一产业,开展更生态友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文化,并且结合清洁能源、新技术,发展环境更友好的第二产业,我觉得这些是贵州可以继续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三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