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问贵州的底色?答案一定是绿色!
穿行贵州!从磅礴的梵净山到奔流不息的乌江,从风景秀美的万峰林到波光粼粼的小七孔风景区……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今日的贵州,处处绿意盎然。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到底有多拼?
做好“保护”课题——围绕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单元,实施了生态廊道建设、黔金丝猴繁育基地保护保育、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廊道建设。
写好“治理”文章——围绕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重点打造沿河自治县石漠化治理示范,采用“山上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戴帽、山腰土地整理种植耐旱作物保耕、山脚做好土地整治提质”的总体思路,开展石漠化耕地治理,实现石漠化耕地区的耕地面积不减、农田生态功能提升,经济作物产量增加的有机结合。
书写“修复”答卷——围绕沅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修复单元,按照城市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共进双赢原则,构建“一区一城一水”修复格局,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山上”突出林业、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保护,对“病林”“退化林”“纯林”进行生态修复;“山下”突出耕地保护、修复,人居环境多样性改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基本农田进行整治,从生物环境多样性角度对人居环境进行提质改造;“水中”以锦江河水环境保护修复为核心,对锦江河鱼类资源、河道底栖生物开展多样性保护,对锦江河道水环境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保护和修复。
接下来一起走进生态铜仁,一探“碳路者”们携手努力为我们守护的绿水青山!
擎梵净山为笔,蘸乌江为墨,徐徐舒展一幅山水画——武陵山区,翠之巍峨、生物多样、水利万物、泽被众生。
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要举措,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具体行动。铜仁市从保护一脉青山、一泓清水、一片土地着手,以生态底色添墨多彩贵州。
好山好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2021年至2023年,通过三年治理修复,武陵山区总面积9513平方千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治理持续推进,优美的山水生态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福利。
以“一山两水”为核心绘就绿水青山蓝图青山环抱之下,绿水缓缓流淌。武陵山区的生态修复,是续写武陵“绿动”故事的生花妙笔。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联合国方面宣布,“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我省开展的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名列其中。
自2021年6月,铜仁市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立项,开展“一山两水”综合治理: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沅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3个修复单元。保护保育措施、林业生态功能提升、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人类活动缓冲带建设、农田生态功能提升、矿山生态环境修复6大工程类别;以及梵净山东麓、南麓、西麓、北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18个子项目,三年累计总投资39.89亿元。
据统计,通过实施铜仁市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境内林草等植被生态覆绿279公顷,人类活动区缓冲带建设1290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10318公顷,湿地修复91公顷;水土流失面积治理7671公顷;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1886公顷;土地石漠化治理72公顷;土地整治12810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取得重要进展,持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成果,近年来,在梵净山区域发现新物种15种。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宣布灭绝的阳彩臂金龟近期在梵净山区域发现其活动踪迹。
向“绿”而行!在乡村振兴产业带上,漫步梵净山水,沿岸草木欣然,河水一路奔腾,水清岸绿引来水鸟翩跹,附近农家炊烟袅袅,农耕文化、各色花卉竞相绽放,令人陶醉之余我们不禁感慨:梵净山下,十年前的孟沟坝还是江口县太平镇梵净山村最贫困的寨子之一,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在少量的耕地上艰难“刨食”,望天“兴叹”。
桃源深处,如今村民把寨子改名“梦幻江边”,依托梵净山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旺季的时候,常是刚送走重庆的客人,又忙着招呼湖南来的游客。村民感叹“如今的生活,是幸福的味道!”
铜仁发挥梵净山文化旅游龙头效益,依托锦江沿线的滩涂、民舍、梯田、溶洞和九曲十八弯的自然风光,深入挖掘民俗、乡愁、农耕文化。结合优美山水环境,突出小桥流水,彰显小家碧玉,建设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旅相融的乡村振兴产业带,生动阐释了铜仁百姓富和生态美的辩证统一。这一方山水,留给了铜仁美轮美奂的山水田园风光,这幅山水画卷承载着铜仁旅游的“诗与远方”,终将成为“百年精品、千年遗产、万年绿色GDP”。
由于黔金丝猴栖息在犹如孤岛一般的梵净山中,生存范围狭窄,加之数量稀少,又被科学家称为“世界独生子”。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紫薇镇核桃塆,地处梵净山西麓。就近务工的村民们在4月底前种植的最后一批生态廊道苗木,现在都存活冒出了绿芽。在森林覆盖率达到97%的保护区,这些树苗所添的新绿,使区域林分结构更趋合理,更好地满足仅生存在此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生活空间的拓展。
据了解,武陵山区是长江重点生态区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梵净山作为武陵山脉主峰,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达97%,拥有野生物种7154种,其中,以珙桐、水青冈、冷杉、楠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3种,以黔金丝猴、穿山甲和大鲵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7种。因其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绿洲、动植物的基因宝库、全人类宝贵的遗产,2018年7月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作为全球保护级别最高的保护地,梵净山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白叶1号”兴农富民,“梵净抹茶”香溢天下,铜仁跻身“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重点建成生态廊道带46公里,拓展以黔金丝猴为代表的野生动物生境空间295平方公里。通过保护保育措施对珙桐珍贵植物进行封山育林和生态林征收4463余公顷,青冈等林分组成优化4539公顷。科学高效地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药”“林+菌”等产业规模2000公顷,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修复珍稀物种栖息地生境条件,提高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有着重要意义,有效夯实了梵净山产业多元化绿色生态基础,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矿产资源丰富的铜仁松桃素有“锰都”,万山素有“汞都”之称。近年来,铜仁市积极推进保护区设立、绿色矿山建设、退耕还林及石漠化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但区域内矿产资源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发展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水土流失、水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还很突出,亟需进一步优化综合治理。
通过山水项目对矿山修复的专项治理,铜仁市597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全部纳入治理,修复治理率100%,矿山生态修复面积605公顷,其中可形成新增耕地39余公顷,随着土地肥力的提升,农作物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可以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后,治理区恢复了废弃露天矿山的土地功能,生态环境持久改善,茂盛的草木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有效防控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流域治理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实施沅江源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协同推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等全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通过“点面结合、分区治理、重点突破”原则,逐步形成“一区一城一水”一体化综合治理修复格局。项目实施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生态功能支撑和生态涵养明显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与保障功能大幅提升,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巩固和加强,构建以绿色为底色、“三生空间”和谐为基本内涵、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山青水美、生态系统服务良性循环,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生境显著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同样,在松桃自治县乌罗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马铃薯种植基地、玉屏自治县人工植被恢复种植油茶、印江自治县木黄镇规划高粱种植产业、思南县围绕思南县青杠坡镇陇水村(特色田园乡村)布局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许家坝镇蒲家寨裸露区植被恢复主要种植经济林木……铜仁市把生态修复工作等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打造“村内随处有绿,线上绿化成荫,村周绿化成环”的绿化效果,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也正在武陵山区一步步变为现实。
今日桃源铜仁,点“绿”成“金”。“碳”路者“黔”行,绿意美如画,生态活力将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