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两会透明度 | 解开“夹皮沟”的证明题需要三步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43029440
积分商场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民创收增收、农村宜居宜业”。——摘自2022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打工,他离开大山“飒”往广东;到90年代兴起火热的打工潮,他却180度大转弯,离开广东“飒”回穷山沟。三十一年来,他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说给他们听,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用一股不服输的“执拗”和干劲让“夹皮沟”变得不再“夹皮”。贵州省人大代表、贵州梦润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富走进《两会透明度》直播间,他从来都坚信能做好“夹皮沟”乡村振兴这道证明题。

“他们不相信我,他们不相信我。”半个小时的访谈,这句话张明富说了好几次,用着一种角色扮演的口吻。说话时他语速很快,嘴角上扬,法令纹变得格外明显,从前额往后梳得光亮的头发也随着声调的加重像弹簧般颤动,一双眼睛精光闪闪。

张明富家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因为村子被几座大山围在一个山沟里,得名“夹皮沟”。“夹皮”在当地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这里不但地势“夹皮”,大家的思想也很“夹皮”。

1980年17岁的张明富因为家庭贫困,只身奔向广州打工。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就去到了大城市,那里的一切让他长了见识,广东的村民居然能办厂当老板,这是他最惊讶的。春节回家过年,他给大伙讲起广东的见闻,村里没人相信。

“去广东打工,发现在农村,农民也能当厂长,我一回来就给我们的乡亲讲广东的故事,他们不相信,说我吹牛。”

张明富的爷爷奶奶在在他十六岁那年相继去世,早已家徒四壁的张家更是雪上加霜。大坎村虽然穷,但民风淳朴、村民仗义,不少村民把自家支撑房梁的柱子取下来帮助他家安葬老人,提及这段往事,他上一句还拔得有些高的音量降了下来,声音哽咽。

张明富是一个感恩的人,他说打工是条出路,想带着大家一起出去赚钱。

解开证明题的第一步——

第二次回老家过年,他在广东买了几大袋白糖和洗洁精回来,再把头发用摩丝梳得锃亮,带着沿海的新思潮和一丝乡土气息挨家去送。

“第二年第三年,我家家户户去送白糖,春节几百户农民我是每家都去送。后来每家送白糖送洗洁精送洗发露。他们就相信张明富在广东打工有钱了。后来我喊他们每家出一个人跟我一起去打工,家庭就不贫困了,但是他们觉得,张明富那是你行,我去肯定不行。”

这样又过了四五年,这时其他地区的人到广东打工的更多了,当时最时髦的话就是“飒广东”。但当他再次回到家乡,村民们依然观念守旧,不敢出去也不想出去。劝说多了,也有村民们怼他。

“他说张明富你回来,你说农村开工厂,你到我们当地农村来,你来开个工厂,我们给你打工。我嫂子说你肯定搞不起,搞起来我手板心煎蛋给你吃。”

这些回怼的话也点醒了张明富,“夹皮沟”这里是他的根,这里有他的乡愁和情怀,这么多年在外面他也淘到了一些真金,哪里都是创业,他决定在家乡做给乡亲们看,实现他建设家乡的抱负。

解开证明题的第二步——

1990年,张明富带着6万块钱积蓄回到了大坎村。

“我就是想到乡村去做一道证明题,证明贵州的乡村也可以开工厂,也可以办企业。贵州的农民和农民工也可以当厂长,也可以当老板,就想做这样一个证明题,证明给身边的人看。”

张明富说,当时村里公路不通,高压电不通,基层设施不配套,拿6万多块钱到大坎村创业铁定打水漂。他决定先在遵义城里做化妆品,先保证企业能存活下来。做了5年多的日化批发生意,张明富赚了300多万,他认为现在是回大坎村的时候了。

“我们就到乡村去,把有的门面,买的地全部卖了,怕到农村去做不好的时候又回到城里面去,断了退路下定决心一定要干。”

在村里,张明富养鹌鹑。从鹌鹑的养殖到鹌鹑蛋的加工逐渐形成全产业链。

解开证明题的第三步——

想到单一搞种养殖容易亏损,张明富采用第二、第三产业来带动第一产业。在张明富的带动下,2016年大坎村就退出省级二类贫困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村,现在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二万元左右。

说到乡亲们现在思想的转变时,阳光已经从他的肩洒到西装袖口,透过阳光,张明富用力弹了弹浮在空气中的灰,自信地说:“他们信了!” 

记者

李盼盼 陈艳

摄像

李珮成

编辑

李珮成 王青

视频编辑

李珮成

责编

侯莹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