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5日午夜,更深人静,一阵急促的枪声将籍田街上沉睡的人们从梦中惊醒,籍田地区农民武装起义正式打响。此次行动因准备不足和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未能取得最终胜利,行动前线副总指挥、中共党员杨奎龙在战斗中牺牲,时年36岁。
向往革命 参加斗争
杨奎龙,1911年6月29日出生于煎茶乡哇子塘,成年后在当地民团学习瞄准射击等军事基础知识,受训后回村担任教练,不久后,仁寿县团练局长杨栋材和留法勤工俭学归来的夏育群举办“民团干训班”,杨奎龙又被抽去受训。
夏育群利用担任团练所长之机,向受训人员宣传马列主义、苏维埃社会主义和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启迪向往进步、追求革命的青年。从此,革命思想在当地传播,杨奎龙成为最早接受革命思想熏陶的一批青年人。“团练所”训毕,杨奎龙成为第五区枪队教练。
“七七事变”后,杨奎龙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大哥的长子、共产党员杨伯仲的联系日益增多。1939年春,由杨伯仲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煎茶党支部书记。他渐渐打入当地政府内部,以保长、保民代表、保民学校校长等身份扩大工作范围,开展对地方上层人士的争取工作。
1947年上半年,籍田地区久晴天旱,小春歉收,大春秧田龟裂。当地地主豪绅却置群众死活于不顾,囤积居奇、横征暴敛,造成粮价一日数涨,饥民遍及乡间。
上级指示,要采用“吃大户”形式帮助饥民度过饥荒,并为秋收后组织武装起义做好准备。“第一次活动一定要打响。我们乡要先吃谢海山,把他们的威风打下去。”在杨奎龙的提议下,“吃大户”的队伍一呼百应,首先将当地有名的地主谢海家的粮食一扫而空。由此成百上千名饥民加入到“打土豪分粮食”的阵营中来,震惊了国民党当局。
武装起义 英勇献身
“吃大户”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他们在斗争中看到了团结的力量、胜利的希望。在此背景下,中共川康特委作出指示:秋收后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点燃川西武装斗争的火炬。
经过多次酝酿,行动定于1947年9月5日午夜举行,攻打籍田区公所,丁地平任总指挥,杨奎龙任副总指挥。9月3日至4日,参加行动的300多人陆续来到籍田乡戴家湾秘密集结。杨奎龙以防盗为名调借到起义所用枪支。
9月5日下午,刘丹、杨奎龙、苏吉云等率领煎茶乡起义队伍赶到戴家湾。大家在一个土坡上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将所有队伍分成12个小组,并约定行动口令为问“勇敢”、答“胜利”。
9月5日午夜,武装起义正式打响,队伍急行军冲到籍田街上。杨奎龙指挥一个战斗组打开区公所大门,割断电话线、夺取电话机,缴获了区署人员的枪支弹药,将被俘人员关押在一间屋里,武装斗争取得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敌情突变,加之行动队伍缺乏侦查能力,为起义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当时,国民党仁寿县警队人员正押送巨款赴省城,夜宿籍田旅馆。当杨奎龙带领队伍想进一步扩大战果时,遭到了警察队的攻击。在战斗中,杨奎龙、龚开胜等壮烈牺牲。为保存实力,起义队伍当即撤出战场,分散转移。
解放后为缅怀先烈,人民政府用“奎龙”命名了当地村、社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