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读了本专栏的上一篇文章《嘘!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背后藏了这三个秘密》,说是还有第四个秘密,那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烟花”语义双关,字面上是说春光美好,景色动人,但也指向“冶游”。
然而这可能属于过度阐释。
虽然李白、孟浩然都写过涉及歌舞妓女的诗歌,但综合唐诗里运用“烟花”一词的整体情况来看,李白写“烟花三月”就是简简单单、情真意切、景象美好的“烟花三月”。
让我们来详细考察考察“烟花”一语。
“烟花”最早入诗,应该见于南朝梁代沈约《伤春》,用的是“烟华”的写法。“华”是“花”的本字,古字形像花朵,本义是指草木的花。故而沈约诗中的“烟华”即“烟花”。沈约《伤春》诗曰:
弱草半抽黄,轻条未全录(同“绿”)。
年芳被禁籞(yù,帝王苑囿的墙垣),烟华绕层曲。
寒苔卷复舒,冬泉断方续。
早花散凝金,初露泫成玉。
从全诗看,这是写早春的景象,诗中“半抽黄”“未全绿”“早花”等说法就是明证。这样结合思考,这首诗里沈约详细描摹帝王园林初春景象,草、树、苔、泉、花、露,逐一道来,却未见有明显的喜悦之情,或者说是全诗浸润着作者年华易逝的感伤,有一种生命意识的贯注。因此,关键的第三四句“年芳被禁籞,烟华绕层曲”是理解的难点,这里的“禁籞”是指皇家苑囿;“层曲”是指皇家宫殿,典出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之语“渐台临池,层曲九成”。虽然个人可以消沉、可以感伤、可以“伤春”,但沈约对于宫禁、对于君主、对于圣上,则还是万分恭敬的,“年芳被禁籞,烟华绕层曲”这两句是说,皇家园林一派庄严肃穆,芳草鲜花,云蒸雾霭,仿佛天界仙境。而唐代侯冽《花发上林》结句是:“鲜芳盈禁籞,布泽荷天心。”该诗题目里的“上林”指“上林苑”,是汉武帝的盛大园林,这里是指唐朝皇家园林。显然,侯冽所化用的正是沈约“年芳被禁籞,烟华绕层曲”句意。
扬州瘦西湖。图源:扬州市人民政府网
由于沈约的开创是以“烟花”来描写帝王的园囿,而皇帝高贵为天子,上天的儿子,当然是神仙人物,宫禁为天子居处之所,自然是神圣无比的,所以,这“烟花”一语,本是很有庄严意味的。而两宋之交的向子諲(yīn)“有怀京师上元”赋《鹧鸪天》词云: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其实,向子諲的这“紫禁烟花一万重”才真是“烟花”的正宗用法;下文还写了“玉皇”,那分明就是大宋朝“云上”的圣明天子啊。
而以唐诗为关注重点,则“烟花”与君王宫苑直接相关的描述是很多的,除了上文所引侯冽《花发上林》,最为明确的还有如下四首。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李白、杜甫的“烟花”书写。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三》:“卢橘为秦树,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看题目可知,李白这里写的是“宫中行乐”,李白用了这“烟花”一词写“汉宫”气象,当然是特别恰切的。
小于李白大约十岁的诗圣杜甫《清明二首·其二》有云:“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杜甫律诗对仗工整堪叹,所引前二句“秦城楼阁”“汉主山河”当然要综合来看,自然不是说秦朝,也不是说汉代,都是喻指唐朝皇家宫廷与大好河山。后两句写自己的洞庭春愁,当然不仅仅是个人的白头之愁,而更深层的是清明不能归乡祭拜的亲情愁,最深层次的是忠于君主的报国愁,杜甫这是处江湖之远殷殷忧其君啊。杜甫的这“烟花”书写,更堪称封建文人的楷模。
早于李白大约半个世纪的陈子昂的《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诗有云:“烟花飞御道,罗绮照昆明。”诗句里的“昆明”指“昆明池”,原是汉武帝始建的著名皇家园囿,这里借指招待陈子昂饮酒高会三日的于长史家里的“山池”。因此,这两句诗,陈子昂虽用“烟花”仅只写“御道”景色,但终归与皇家园林游赏还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昆明湖。图源:西安昆明池景区微信公众号
晚于李白大约一百多年的李商隐咏史感怀的《宋玉》诗里有“落日渚宫供观阁,开年云梦送烟花”一联,其“云梦”即“云梦泽”,是春秋战国时楚国国君的园囿,历代楚王常于此游幸打猎。诗句里说“开年云梦送烟花”,“开年”大约是指刚刚过了年,冬去春来,诗句给人以春暖花开、繁花似锦的美好想象。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感到不解,既然李白知道这“烟花”的正宗用法,且还亲自写了那么一首《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三》算是用“对”了,那他为什么又能创造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用法呢?其实,早于李白的天才独创大约半个世纪,沈佺期、刘希夷、张九龄等三位诗人就已经把“烟花”一词入诗用来表达愁思、离别等复杂、细腻情感了。
沈佺期《从驩(huān)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赠苏使君》诗云:“……死生离骨肉,荣辱间朋游。弃置一身在,平生万事休……日月渝乡思,烟花换客愁。幸逢苏伯玉,回借水亭幽……”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荆谷山集会》诗有云:“苔石随人古,烟花寄酒酣。”这两首诗,“烟花”一与“日月”相对应,一与“苔石”相对应,均应是指美好的自然景物,让人欣赏,让人怅惘,让人回想,让人感伤。
刘希夷《归山》诗曰:
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
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
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
刘希夷《归山》写明了是春天景象,“山青杨柳春”,则覆盖着青草的“烟花”也是一派烂漫春光,随着嵩山上的古道延伸到天际……缤纷春花,青碧草树,无尘净界;暮色苍茫,松涛阵阵,长歌隐隐;“春草年年绿,王孙胡不归”,吟唱不已,正是那归隐的高洁情怀。
而毫无疑问,正是有了沈佺期、刘希夷、张九龄等诗人的开拓,才有了李白“烟花三月”的天才创造。李白写出“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后大约一百年,马戴《送人游蜀》用“烟花”形容了另一个城市,美丽的成都。马戴《送人游蜀》诗曰: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红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诗歌先写别离情深,继而铺陈“蜀道难”,“愁人处”多多,但终归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美好的目的地就在眼前了——“烟花是锦城”。这“锦城”就是杜甫《春夜喜雨》之“花重锦官城”所说的“锦官城”,指成都。“烟花是锦城”直接说成都是“烟花城”,是很诗意很用心很温情的,比“烟花三月下扬州”更进一步,更为直接,夸赞成都的美好,寄予着给友人的最大的劝慰和祝福。
成都杜甫草堂。图源: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当然,唐诗里还有“烟花”的其他用法。李贺《苏小小墓》有云:“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这里的“烟花”,大致是“烛花、灯花”的意思。古人点油灯,灯芯烧过的灰烬在火焰中如同花朵,会引起灯火燃烧不稳,往往要剪掉,点蜡烛亦然。故而李商隐《夜雨寄北》有“何当共剪西窗烛”之说。
李白去世后大约一百年,晚唐黄滔《闺怨》诗曰:
妾家五岭南,君戍三城北。
雁来虽有书,衡阳越不得。
别久情易料,岂在窥翰墨。
塞上无烟花,宁思妾颜色。
此诗前四句以“怨妇”口吻写与夫君离别很久很久,南北隔离太远太远,连大雁也不能到达,音书断绝。后四句先是说写不写信无所谓(当然是反语了),因为人情自然可以料到,想必那负心贼是当了渣男了(但这仅仅是女子的想象)。结语又很自信地(真有那么自信么)宣称,边塞上是没有美女的,铁定,那个负心贼还是会想念我这天下第一美女的。这首诗里,与“无烟花”处于对应位置的,是下一句里的“妾颜色”,故而很大概率可以认为这“烟花”与女色有关,此“烟花”或有“烟花女”的意思,后世的“烟花巷”等等说法或以此为滥觞——但这晚于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足足一个世纪了,李白的认知世界里,“烟花三月”就是简简单单、情真意切、景象美好的“烟花三月”。
而现在,逢年过节大都会有盛大的“烟花表演”,无论小朋友还是大朋友老朋友都很喜欢。这样如梦如幻的“烟花”应该是始于北宋的,最初叫做“烟火”。北宋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有:“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南宋末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写“元夕”元宵节道:“宫漏既深,始宣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大率效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按照周密的说法,这南宋“烟火”,却是效仿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的“烟火”制造的,但愈加精妙了——以宋徽宗宣和年间为起点计算,我们有这样美妙的烟花已有千年了。
图源:央视新闻
虽然有些枝枝蔓蔓,全文如此细细钩沉,我们以李白为中心,不厌其烦地重点分析了唐诗中的“烟花”书写,大致可以厘清其涵义与应用范围。烟花的释义项,大概是这样的四个:一是仙气飘飘、山岚雾霭中的春花,二是绮丽非凡、让人感伤的春景,三是指灯花或烛花,四是或喻指妓女或艺妓。其中主要的应用是用来写宫禁景色,有神圣意味;用以写个人情怀,有借景抒情的蕴藉婉转;而用来写到的魅力城市,有扬州和成都这样闪亮的两个。而“烟花”书写中最有名的诗句,当然就是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