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遵义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里,有一扇老旧的木质门板。别看其貌不扬,它可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四渡赤水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门板的背后,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这块土城镇上百姓家中的普通门板,是怎么成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这一切,还得从1935年说起。
1935年1月下旬,中央红军进占遵义土城镇。由于红军在当地纪律严明,还主动开仓分盐分粮给穷人,因此很快获得百姓的拥护。红军经历了激烈的青杠坡战斗,因战事需要决定西渡赤水河。渡河需要搭建浮桥,可当时红军没有渡河材料。土城镇的百姓们听闻后,纷纷主动卸下自家门板,供红军搭建浮桥用。在百姓的帮助下,红军顺利渡过赤水河,这便是有名的一渡赤水。
由于战事紧急,红军来不及归还门板,于是将远超市价的银元、物品给百姓作为补偿,并将浮桥炸毁,防止敌军追击。红军离开后,百姓将未被完全毁坏的门板打捞起来,拿回家修修补补继续使用。四渡赤水纪念馆组建以后,百姓把保存下来的门板,捐赠给了纪念馆。
如今的土城镇,早已没有了当年战争的痕迹。可红军门板的故事从未被忘记,门板背后的军民鱼水情,也将一直流传下去。
指导单位
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
鸣谢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四渡赤水纪念馆
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