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姚华写铜作品中的“文屏”先生,“蓦然回首”,端坐身后已经年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5396600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研究文物也罢,考据历史也好,经常会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即“他是谁”。笔者年余前,因撰写一件姚华先生的刻铜镇纸,幸运认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杜鹏飞先生,故时常能够拜读杜先生的文章。在杜鹏飞先生《姚茫父早期写铜作品拾遗》一文中,录有一方山水铜墨盒,款识:“乙卯中秋,为文屏作,茫父。张寿臣刻。”张寿臣即张寿丞,刻铜界的顶级高手。显然,这是1915年中秋佳节,姚华亲笔书画,并请大名鼎鼎的京城琉璃厂同古堂(专事图章墨盒刻字)张寿丞刻制的一方铜墨盒,系姚华为“文屏”量身打造。这位称为“文屏”的人,即我们经常碰到的这个棘手问题,“他是谁”。即便现在的检索功能很强大,但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姚华为“文屏”先生量身打造的山水铜盒拓本 图片来源:杜鹏飞《姚茫父早期写铜作品拾遗》

无独有偶,数年前笔者在一本关于贵州的刊物上,偶然得见一副姚华先生的篆书对联,联曰:“清德成家,为时冠冕;文章名世,如古尊彝”。上款为:“文屏老弟清属。假未谷。”下款为:“癸丑三月姚华。”此联中,这位“文屏”先生再次登场,姚华更是极尽褒扬之词,盛赞其家风高洁,文章传世。根据姚华的生平判断,此联写于1913年的癸丑年。款识中的“假未谷”,意思是此联的书写,姚华运用并借鉴了清代未谷学派创始人、山东曲阜桂馥书写汉隶八分体的方法,这种字体介于篆与隶之间,比篆体容易识别,又比隶书更像篆体。因此尹述贤先生评价此联,“笔力万钧,秀媚高古”,蕴“篆隶”之风。值得注意的是,尹述贤先生是贵州金沙人,民国时期长期在国民政府宣传部门工作。综合判断,这位“文屏”先生极有可能就是贵州人,但总的来说,信息量还是太少,仍然无法解决“他是谁”的问题。

姚华赠“文屏”先生的篆书对联

数日前,笔者就此疑问发在贵州文博朋友圈,贵州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刘秀丹老师给出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文屏”先生乃安顺张维森,长期在贵阳生活。但无论检索“安顺张维森”还是“安顺张文屏”,依然无法获知有价值的信息。不过,“维”在贵州多地的张氏族谱辈分里,经常出现,故“安顺”和“张”这两个重要的关键词可信度极高。而民国时期“安顺”著名的“张”姓历史人物,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张法乾。

张法乾,字仲行,1911年8月15日生于安顺。曾先后就读天津汇文小学、天津南开中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等。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张法乾受安顺同乡、时任宪兵司令的谷正伦举荐,任南京特务营骑兵队队长。抗战时期,参加南京保卫战,后回黔组建骑兵大队,曾任黔东南战地收容少将副司令。1948年,谷正伦主政贵州,邀张法乾为副手,担任贵州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贵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法乾经香港去台湾。1993年回大陆探亲,1998年回贵州落户,2002年在贵阳家中病逝。关于张法乾先生,好巧不巧,笔者正好藏有一本《张法乾先生访问纪录》,翻开一看,在“家世与童年生活”一篇,开篇即道:“家父讳维森,字文屏”,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端坐身后已经年。

根据张法乾的访谈记录,其祖籍江南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明洪武年间,先祖随军南征抵黔,并定居安顺。其父张维森,也就是姚华笔下的“文屏”先生,为前清武举人,后改行经商,从事烟草及纱布生意,经营有方。张法乾出生时,家道已经非常殷实和富足,拥有不少的田地房产。张维森经商之余,热心公益,曾经创办和参加地方红十字会、商会、冬令救济会(临时性救济机构)、贫民习艺所等组织,深受乡里敬重。又记载,张维森非常关心教育,聘请老师,在家中设私塾办学。同时,交游亦广阔,接触人士十分复杂,家中常有电报局长、县长、商人老板出入打牌等。

杜鹏飞先生在日前发表的《贵州省博所见姚茫父写铜作品》中写道,姚华1903年离开贵阳赴京会试,便“从此再未回到贵州。但是与贵州省内的政坛、学界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并通过各界交游而将其创作的大量书画、写铜等作品带回贵州。”笔者非常赞同,故姚华赠送“文屏”先生的对联和墨盒,也成为上述观点的佐证之一。此外,还有一个更加板上钉钉的证据,张法乾先生在台期间,曾经担任台北贵州同乡会理事长,而登载姚华赠送其父“文屏”篆书对联的刊物,正是台北贵州同乡会出资印刷的《贵州文献》。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