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旗舰,航行山川。俯仰天地,栖居人间。彰显旅游特色风景线,突出扶贫亮点。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对得起祖先,为多彩贵州留下一份多彩的文化遗产。
6月28日周二20点10分,《绿色旗舰·乡村振兴》第二集《高山流水长桌宴》将在贵州六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绿色旗舰·乡村振兴》第二集
《高山流水长桌宴》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河谷地带,白水河穿寨而过。 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形成了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西江苗寨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村寨。
梁佳是一名西江地接导游。四年前,梁佳结束了外出打工的奔波,回到了家乡。迎来送往,接待一波又一波天南海北的游客。
在西江老街上的嘎歌古巷里,几名苗族妇女也在各自施展着自己的手艺。织布、编绳、绣花,这些都是苗族妇女从小就必须学会的生活技能,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精湛手艺的逐渐失传,让当地政府意识到了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于是找到这些能织善绣的苗族妇女,让她们集中在这里做着自己日常的手艺活,同时也从景区拿到一份工资,既不耽搁当地百姓基本的生活劳作,也搭建了一项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
对她们来说,这不仅是一门生活的手艺,也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与日常无二的手艺活计,使得她们在展现起来从容自在,自有一份专注和安详。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辰,苗寨的街道变得格外的热闹,各种店铺铆足了劲,竞相展示着各自的“看家本领”。
与此同时,在西江老街上,长桌宴沿着老街一字摆开,两边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几杯纯香米酒下肚,游客已是三分沉醉。穿着盛装的苗族姑娘们,端起酒碗和酒海向人们敬酒,一时间敬酒歌在西江寨子里悠悠扬扬,不绝于耳。
李玉辉是贵州省美术协会的一名民俗画家,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西江人。他笔下的风俗画,尽是西江苗寨的风土人情,尽是西江人淳朴的生活。李玉辉希望,用手中的画笔,将记忆中的西江留于画布上,将这份美丽留得更久一些。
李玉辉将自家的房子出租给外来的经营者开办了一家民宿酒店,将自己的油画作品陈设在酒店墙壁上。既提高了酒店的艺术氛围,又多了一个向游客们展示西江美景的方式。同时,他也利用酒店带来的收入,改善自己的创作环境,以便更好地记录如梦似幻的西江苗寨,画出更符合心中所期待的大美西江。
西江苗寨里的老歌师们,组成了一支苗族古歌队,每天在鼓藏坪旁边的长廊里演唱苗族古歌。
苗族没有文字,所有的历史、文化都由一代又一代的歌师,以古歌的形式,流传下来。苗族古歌包含了苗族的社会制度,日常生产生活,哲学律法等,是苗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过去,老歌师们多是在祭祀节庆的时候,才会演唱苗族古歌。如今,唱古歌也成为了一项工作,每天演出结束,领取工分票,一个月累计下来,也能得到不少的一笔收入。因此,渐渐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到演唱古歌的队伍中。
农历十月,西江的苗家人都忙着杀猪宰鸭,男女老少都期盼的苗年到了。鼓藏头唐守成要负责全寨的苗年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之后,鼓声响起、芦笙悠扬,这意味着西江苗寨一年中最神圣最欢乐的时刻到来了。过去四处漂泊的苗族人,现在都回到了西江,男女老少聚集到了一起。
面对新时期西江旅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行动为西江的民风民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苗族文化千百年的传承早已经刻在西江人的基因里,流淌在西江人的血液里,西江人振兴家乡的愿望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 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关键所在。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西江是符合贵州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一代一代西江人不变的守望与奋斗方能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
每周二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在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六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