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欢欢喜喜过小年,今宵是小年,灯烛如相告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3755050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今天,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明天腊月二十四,则是南方的小年。“小年”是“忙年”的开始,正式开启了“过大年”的序幕,之后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长长节日,便更加绚丽多彩了。而老风俗认为,过了祭灶节,“神煞上天,百无禁忌”,连婚娶也不用卜算吉日,腊月二十三之后一直到大年三十,天天都是好日子。

来源:新华社

小年又被宋朝人称为“交年”,意思大概是指旧的一年和新的一年在这一天进行交接,此后,其实已经是“新年”了;亦或是指此日之后,则进入了旧年与新年进行交接的特殊时段,最终直到正月初一元旦才彻底完成“交接”而迈入新年。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自入此日,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文段中的“都人”是指首都城市的居民,此“都”即大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而所说之念经消灾,“醉司命”“照虚耗”“打夜胡”等等,无不祈念平安顺遂、富裕康泰,大致的意思也就类同于我们所说的过年吉祥话“过年好过年好,恭喜发财恭喜发财”。

来源:新华社

小年的核心仪式莫过于祭灶,也称作祀灶、祭灶神。宋末元初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其八十·阴子方》诗曰:

祀灶令人富,相传阴子方。

安知由至孝,非在荐黄羊?

诗歌所吟诵的便是著名的西汉贤孝子阴子方“黄羊祀灶”的故事。原诗注释曰:“至孝腊日辰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因祀以黄羊,自是暴富。”故事见于《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以追溯的口吻叙述阴识之先祖阴子方故事说:“(汉)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阴)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而汉宣帝刘询是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4年至公元前48年在位,如此一来,则明确见于正史记载的民间“祀灶”,居然距今已逾两千一百年之久了。

来源:人民网

也有首署名北宋吕蒙正的《祭灶诗》曰:“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但这却恐非吕蒙正诗作。吕蒙正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状元,后三为宰相,德高望重,交口清誉。刘昌言《上吕相公》赞美说:“重名清望遍华夷,恐是神仙不可知。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大宋朝确立时,吕蒙正才大约十五六岁,国朝新立,用人之际,正可立志高远,努力奋发。以此,则吕蒙正如果写诗说“乱世文章不值钱”,应该是没有道理的。何况,即便他科考斩获状元之前确有此作,而之后凭他的声望,如此“少年妄作”也理应得不到流传。而这首诗还有个“变体”,字句稍异,说是唐末罗隐之作。罗隐《送灶诗》云: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但是,“送灶”的说法又好像不是唐宋人口吻,甚至元明也未见以“送灶”为诗词题目者。不过,现在我们见到的这吕蒙正《祭灶诗》、罗隐《送灶诗》毕竟都算得上是明白晓畅、语含牢骚的节日风俗诗,也是极为难得了。

来源:人民网

确知的宋代人“祭灶”书写,居然印证祭灶还是个要与邻居们共庆的欢乐节日,或者类似于今天我们贵州有些地方举办的那种热闹喜庆的“长桌宴”“长街宴”。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其二》说:“吾方祭灶请比邻。”其《纵笔三首·其三》也写道:“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秦观《答曾存之》有曰:“祭灶请邻聊复尔。”杨时《寄长沙簿孙昭远,时以不催积欠被劾》亦云:“祭灶请邻君自适。”

对这一风俗详细正面描绘的是南宋陆游与范成大。陆游《祭灶与邻曲散福》诗曰: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题目里的“散福”是说祭灶祈福,且更为关键的是要与众位乡邻“有福同享”,而且这还是“岁时风俗相传久”,是由来已久的风俗,真是温情暖暖、乡风醇醇啊!

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其三·祭灶词》歌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对于这组首诗,范成大有题解曰:“余归石湖,往来田家,得岁暮十事,俋其语各赋一诗,以识土风,号《村田乐府》。”但就这一首,范成大题解云:“其三《祭灶词》,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说谓灶神翌日朝天,白一岁事。故前期祷之。”对照勘察,则诗歌描摹细微生动,风俗入画。诗写祭灶要先为灶君“朝天”准备好能上天的“云车风马”,要用一只猪头,两条鲜鱼,还有豆沙包、米粉团子等等为祭品,还要“酹酒”和“烧钱”。而如此虔敬,则无非就是是要灶君多多赐福,“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元末明初刘崧《小年夜对酒忆吕徐二佥宪》诗曰:

陌头飞雪浥轻尘,江上寒云限去津。

对酒远怀同舍客,维舟犹作异乡人。

谁家村鼓驱傩鬼,何处香饧事灶神。

明日东风京国道,满头华发为谁新?

来源:人民网

刘崧该诗所写,除了“香饧事灶神”外,还有“村鼓驱傩鬼”,应是隐约传承自宋代“‘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之风俗。而傩舞傩戏,驱邪祈福,现今贵州各地也仍有上演,但专门于小年夜进行的好像不多。

明代区大相《小年夜诸客过集》诗曰:

独有颓年感,偏逢故旧欢。

壶觞迎小岁,灯火候仙坛。

正直平生是,飞腾晚暮看。

宁因祠灶礼,名姓动天官。

作者区大相自述写作缘由说:“俗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是夕灶神上天告人功过,家家祀灶。”还有对于最后一句注解云:“李少君言祀灶则神仙可见,于是天子乃祀灶神。”而仔细读来,其实毕竟这是一首文人雅集诗歌,反映风俗民情之外,明显还很有功名进取心。虽然第一句有些迟暮颓废之感,但最终还是希望“飞腾”直上,“名姓动天官”,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以实现自己的宏大抱负。而这样的写法,曲尽其情,也是文士集会“主题”的必然,尽显与“诸客”共勉共进的高妙。

也有文士在“小年”诗里看淡了富贵,直言“富贵乃浮烟”。明代林光《小年二首》诗云: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旅馆身如赘,春催未尽年。

童颜欺白发,老眼看青天。

徇俗焚巫马,乘风笑纸鸢。

岁穷穷未送,泪落湿薪烟。

林光诗中“此身吾自有”之句,反用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名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之意,突出“我之自由自在”,不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富贵于我如浮云。而林光“富贵乃浮烟”之说,其实源自圣人之思。典故出于《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而林光《小年二首》诗描写小年风俗,点明了“儿童欢礼灶”和“徇俗焚巫马”。这里的“礼灶”即祭灶、祀灶,而“巫马”即灶君骑乘得以上天的神马——流传至今,北方农村的老人们往往以高粱秸秆等轧制灶君的坐骑“巫马”,祭灶烧纸钱时一并将之焚烧,以示灶君骑“巫马”上天言好事去了。

来源:人民网

明朝时期朝鲜成伣《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赐酒乐于承政院》诗曰:

朝野无虞日,光阴欲尽时。

万机劳圣虑,一夕乐清嬉。

花映千条李,光舒八彩眉。

御厨分玉馔,钧乐下丹墀。

貂珥邀三客,犀簪列六姬。

长歌和羯鼓,急管杂繁丝。

贯虱争穿的,张灯坐斗棋。

笑谈方缱绻,盘饤点参差。

彤橘辉银碗,金波凸玉卮。

天高星斗烂,夜久漏声迟。

兴极浑无寐,情深醉不知。

惟将稽古力,无侍讲书帷。

仰荷需云泽,恒添湛露滋。

毫毛何所补,空赋太平诗。

这当然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太平诗”,诗歌极力渲染,铺叙朝鲜朝堂之华美“交年”节,有美妙的歌舞音乐,还有射箭、斗棋,盛大酒宴……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帝京岁暮八咏拟乐府·其二·祭灶》诗曰:

乡村腊廿四,家家祭灶王。

城中二十三,比户灯烛张。

传言辇毂百神聚,灶君奏事非荒唐。

灶君奏事向何方,九天之上有玉皇。

年年此日灶君升,云旗龙马宵翱翔。

且祝家事莫短长,为乞明年安且康。

我闻作善斯降祥,灶君直奏职所当。

天君自有定赏罚,阴氏由来费黄羊。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这首诗明确写到了“城中”与“乡村”祭灶的时间不同,城中在腊月二十三,乡村则在腊月二十四“家家祭灶王”。

而乾隆此诗最后一句说“阴氏由来费黄羊”,指向著名的西汉阴子方“黄羊祭灶”典故,虽然看似对此有否定意味,但实则清皇室倒是遵从古礼,坚持进行“黄羊祀灶”。据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云:“黄羊祀灶,古有其说。今十二月二十二日,乾清门侍卫至南苑猎取黄羊,以二十三日回京,供大内祭灶之用。”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还明确记载说:“自顺治至康熙无亲行祀灶之事。雍正间,始于十二月二十三日于坤宁宫祀神,并面南设天地神位,行九拜礼;东厨灶神,行三叩礼。乾隆后,皆遵行之。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也即,乾隆皇帝是真的亲自“行三叩礼”祭祀灶神的,时间是在十二月二十三日。

来源:人民网

“时俗江南重小年。”清代王贞仪《念奴娇·祀灶》词曰:

行厨烟散,刚入夜、炊馀寒彻。爆竹邻家初竞响,正是交年节。床脚烧灯,灰堆击帚,五祀辰方接。底需祈报,但教香水无缺。

不学致富阴家,刲羊供酒,叩祷纷烦热。饼豆一年惭一饯,言事凭君朝阙。再拜尊前,非缘求媚,文字嗟薪积。封尘莫笑,爨火每自清洁。

这首词看起来便很“唯物”,直言不求富贵,且对待灶君也没有“求媚”,与传统的小年节日诗词格格不入。具有如此“现代意识”的词作,当然很是难得一见。而一旦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情况与成就,便反倒会对此觉得自然而然了。

这首《念奴娇·祀灶》的词作者王贞仪,是当之无愧的“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王贞仪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祖籍安徽泗州府天长县,寓居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去世,年仅二十九岁。除文学经史外,王贞仪在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和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较高科学水平。1994年,国际天文学联盟(IAU)为表彰王贞仪在天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将金星上一个编号为6487,中心位置位于(13.20°、217.80°),直径23.40km的陨石坑,用王贞仪的名字命名,以此来纪念这位18世纪伟大的中国天文学家、数学家。2000年2月8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为Wangzhenyi。

清代郑大枢《风物吟·其十》诗曰:

纸马幢幡送灶神,山肴野簌杂前陈。

厨门长幼交罗拜,频祝休言辣臭辛。

作者郑大枢,是“台湾县人。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例贡。”本诗作者自注云:“腊月二十四夜,备幢幡、舆马、仪从于楮,焚而送之,谓之‘送神’。设肴果于灶前,合家男女拜祝曰:‘甘辛臭辣,灶君莫言。’”这样的小年“送灶神”诗歌,所记风俗完全一致,愈加彰显大陆与台湾同宗同源,同文同种,同为炎黄子孙。

来源:人民网

现当代的大家谈小年、祭灶、辞灶等等,作品琳琅满目,无不饶有风致。其中最为耐看的,我觉得还是鲁迅先生的《送灶日漫笔》,以下的文字都出自他的这篇作品:

坐听着远远近近的爆竹声,知道灶君先生们都在陆续上天,向玉皇大帝讲他的东家的坏话去了,但是他大概终于没有讲,否则,中国人一定比现在要更倒楣。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今宵是小年,灯烛如相告。”鲁迅认为,“我们中国人虽然敬信鬼神;却以为鬼神总比人们傻,所以就用了特别的方法来处治他。”但也许千百年的文化积淀里,人们只是在尽情地表达着热切的祈愿,还暗地里留了些甜蜜的希望在来年,在心间,在人间……无论如何,灯烛美美,和乐融融,让我们欢欢喜喜过小年。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