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征文大赛作品选登】遇见凯棠

动静原创
1680865620
积分商场

凯棠,是贵州黔东南凯里市下辖的一个镇,原称凯塘、凯堂。后改为今名,系苗语音译,意为集会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节日鼓笙场,乡镇以此得名。获知凯棠,源于2018年12月央视《朝闻天下》播出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栏目聚焦凯棠教育发展。用6分多钟时间讲述了贵州凯棠贫困乡镇的教育逆袭之路,让凯棠这个地处贵州大山深处的小镇走到了全国观众面前,更撬动了我要一探究竟的心。

2019年,我从部队转业安置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对凯棠又有了直观印象,也更加神往。凯棠,襟山带水,钟灵毓秀;天灵地杰,人才辈出。这片只有51.27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均只有0.53亩耕地,全镇找不到一块超过30亩的大块连片农田。教育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理念至上,每一个孩童都能阳光成长,每一个读书走出去的孩子都会想方设法为家乡尽一分力量。因为每年输出很多大学生,凯棠多次荣获“文化之乡”“先进教育镇”“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欢歌载舞的凯棠人民(张健辉 摄)

每年农历六七月,凯里境内的苗族均过吃新节,凯棠镇过吃新节尤盛。为庆祝和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一到时间,苗族就会齐聚一堂,喜迎八方宾朋,以米酒待客,以舞蹈相迎,以苗歌祝福,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热烈庆祝。

去年,我和家人一起去凯棠会老友,就恰逢过吃新节。下午时分,风和日丽、一路坦途,车程过半,临近凯棠分岔路的地方,道路两旁早已停满了各式车辆,不远处一大块空地上,歌舞喧天、人声鼎沸,宛如鲁迅先生小说里赶庙会似的。吃新节庆祝活动,从早到晚,已然雀跃欢堂。离开大道,蜿蜒盘旋,车行在风景如画的山间小道上。翻过几座山,转了不少弯,凯棠就以一个美丽母亲的博爱向我们敞开胸怀。街道纵横,房屋林立,遇到的人皆笑相迎。“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有着历史年轮的宣传标语还不时点缀。

好友家在当街,老早就等着我们了。满桌子的菜让我们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凯棠人的热情大方,也感动莫名。“让你们久等了,菜太多了!”“受宠若惊,人好家美菜多!”一直不怎么说话的妈妈和爱妻妙语连珠,禁不住致谢夸赞,我年幼的女儿也是欢喜得很,笑个不停。寒暄过后,大家坐下,吃上几口菜,喝了几杯酒,熟络了一圈我才发现在座的都不简单,均是大专以上学历,实实在在的能人,有老师、法官、公务员等,凯棠人文化底蕴十足啊!儒雅、落落大方,处处细节都透着高素质高质量。席间,大家的谈吐不俗更是让我敬佩不已。知道我对凯棠的教育传统很感兴趣,好友还给我看了本叫《凯棠人》的书。

初略翻看,才知道这是一本囊括了凯棠人文历史景观、生活变革和人物传记的书。“古人云: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家乡的人们,抑或穷则思变,抑或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故历来十分重视文化育人。”书的序言实是凯棠“文化之乡”的直观写照。读书育人,在凯棠人的乡愁里,具有不一般的分量。

相聚时短,离别很快。过完吃新节回来,我对凯棠的兴趣愈发浓厚了。于是,我继续以一个探究者、向往者开启了“凯棠为未来播种希望”虔诚的追寻。顾明基(1866-1922年),苗名谓之九辗,系棉总昂别之后裔,凯棠教育创始人。他从教一生,造福一方,故人们皆敬称之为“九先生昂别”,其美名传遍凯里、台江、黄平等县(市)之边区。自张秀眉起义以后,在清政府大举派兵镇压苗族人民之际,九辗遂随父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流落于都匀郊外,以种植蔬菜为谋生之道,七岁时就天天上山打柴过日子。家里穷,读书苦,可九辗勤学好问,聪明过人,学有所成。从读私塾到高级学府,都是名列前茅。科举考试获得九节连的官帽(苗语:帽九赏),但他不愿做官,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三不管”之“土匪窝”——凯棠,开办私塾、反哺乡亲,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水平。从教、躬耕,自食其力,顾明基返回故里以后,他悉心教出的学生也多半当了老师,为凯棠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极其良好的基础。从1890年“九先生”(顾明基)弃官从文开始,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凯棠地区私塾发展到了16所,凯棠人勤奋学习,依靠读书起步,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

昔日的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如今的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教育好了,凯棠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没有落下。凯棠在解放前是没有中学的,只有小学。凯棠小学的前身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没有钱款修建学校,靠各村寨设立私塾来给子女传授文化知识。民国十四年(1925年),王富文、张玉芝、顾怀铭等筹备建校,随后建成一幢一楼一底的木质三合大院,当时命名为“凯棠第五副区区立小学”。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与张亮公办起的短期国民学校(地址:白水村)合并,“凯棠第五副区区立小学”正式改名为“凯棠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凯棠小学附设初中班。1984年兴建凯棠教学楼之际,由于财政困难,凯棠人民自筹1万元资金,集体献地6.6亩支持教学楼建设,极大地支持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1987年3月24日,挂牌成立“凯里市凯棠初级中学”。2003年9月,更名为“凯里市凯棠民族希望中学”。

“好好读书,读书成才。”善良的凯棠人民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读书,重教育爱教育蔚然成风。20世纪80年代,凯棠就成立了捐资助学的机构,到如今,凯棠镇每一个村、寨子里都组建有自己的教育发展基金会,自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捐资助学扶持和鼓励孩子们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社会风气。“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情。”凯棠籍学子走出去工作后,也没有忘记父母的苦,始终想着家乡的好。他们想方设法回馈家乡教育,为凯棠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拉赞助、项目,激励和帮助学弟学妹努力读书、完成学业、言传身教……

清朝时,凯棠没有一个读书人;民国时期,从初中到大学有了4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中、大中专生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凯棠先后走出了31个博士生,72个硕士生、2634个本科生、3600余个大专生……知识改变命运在这里得到了有力诠释。

遇见凯棠,真的很赞。文末,借用《凯棠人》序言里的一句话:可以预见,凯棠必将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作者介绍:

潘期武,苗族,198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协办秘书一科工作人员。爱好文学和摄影,作品先后散见《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火箭兵报》《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作家报》《贵州日报》《贵州政协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杂志。

点击图片查询“贵州历史文化随笔”大赛相关信息

编辑

王青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