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洋城河遗址是长江中游一处史前城址。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单位联合在王家塝地点和城河遗址北部、西部区域开展了系统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实证了长江中游文明发展的高度。
经考古确认,城河遗址为新石器时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约5100–4500年,面积约70万平方米。近年来,联合考古队以王家塝地点为重心,开展了系统发掘工作。王家塝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大型墓发现较缺乏的空白。考古发现,墓葬呈单元状分布,呈现的葬仪丰富多样,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特点,并发现独木棺新形式、“一棺独享”的大墓、不同部位的置钺现象、棺椁齐备的小型墓葬,为了解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 彭小军:经过这三年的发掘,我们发现了大概有300多座屈家岭文化的墓葬。这些墓葬规模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一个墓,最小的1平方米多一点点的一个小墓,所以说它的(社会)分化是特别明显的,有大墓有小墓。对我们了解当时屈家岭文化的葬仪过程,包括它的一些葬具的使用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此外,经过系统勘探,在城河遗址北部还发现了人工堆筑的“水坝”遗迹。专家分析,“水坝”用于拦截城河支流水资源,形成蓄水区,实现城内旱季供水、涝季排水功能。与此同时,城内西部也发现新的人工堆积,两侧有平行的大型壕沟,不排除为早期城垣的可能性。一系列发现,让这座5000年前的长江中游史前城市面貌逐渐清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 彭小军:城河遗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掘,首先它能够证明在整个屈家岭文化时期,(它)有着跟长江下游、跟黄河流域一样高度发达的文明。从墓地、从居住、从城址三元一体的角度来说,遗址的体系是非常明确的,它的布局是非常清晰的,这样就为我们了解当时长江中游地区整个的屈家岭文化的城址提供了一个样本。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聚落分布,包括它的城市的构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