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搬迁群众,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是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黔南州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
2016年7月8日,是罗应和一生难忘的日子。
那天,他和组里24户109人一起,从斗底村搬到了79公里外的濛江街道新民社区。面对和山里完全不一样的城镇生活,罗应和心里默默说了两个字:“得学!”
学社区的生活方式,学县里的就业技能,学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法规,学党的基本知识……3年的部队生活和10多年在外务工、创业经历,让他更快地适应了新的生活。三个月之后,他在社区的党员大会上当选为支部书记,他决定带着大家一起学。
“五个好”抓支部建设
抓党建,是成为支部书记后,罗应和落实的第一件事。
他说:“要先建成一个好的支部班子,才能让群众信赖,才能给群众提供坚实的后盾。”于是他提出了“五个好”的支部工作目标: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健全一套好的工作制度;探索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创建一个好的社区环境。
怎么才算好?罗应和带着班子成员做了一件事:贴近群众。
挨家挨户登档案、问问题、聊事情,对重点的家庭分派专人跟踪到位。“群众有了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是党组织”罗应和说,有了这样的效果,那才算是工作落到了实处,才算是和群众紧密联系。
“十问工作法”让群众搬“心”
从大山到县城,从农民到市民。
这看似细小的转变却是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面对的最大难题。罗应和说,“搬到社区是搬来了‘身’,我们更要把群众的‘心’也搬过来。”
怎么才能把“心”搬来?
罗应和带着支部成员制定了“十问工作法”清单。问问社区工作做得到不到位,问问群众满不满意,问问下次能不能做得更好。汇成一句话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把群众的事都办成“贴心事”。
于是,罗应和组织社区干部一道,手把手地教大家怎样开关门、怎样开水电、怎样摆放家具,甚至是怎样冲厕所……他说,移风易俗关键是要养成习惯,我们一遍一遍教,不怕群众学不会。
要想搬得稳,还得工作好
“国家给了好政策,但幸福生活还得自己奋斗。”从大山里搬出来的罗应和知道,要想群众搬得稳,还得工作找得好。
世世代代务农的乡亲们没有工作技能怎么办?学!
根据国家的扶贫政策,罗应和的社区开办了“移民夜校”,组织了5000多名群众进行了电工、厨师、美容美发等等就业形势好的培训课程。之后又成立了“移民后续劳务服务公司”,帮着大家找工作。
如今,罗应和所在的安置点里有1856人进企业务工,123人做保洁保安工作,128人走上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200多人在社区扶贫车间从事服装生产工作……社区所有劳动力累计2815余人全部就业,同时实现了劳动力就业清零行动,就业率户均2人以上。
百姓们的生活好了,笑容自然就多了。
从一名普通的搬迁群众到全国脱贫攻坚奖的获得者,我们在罗应和的身上看到了两个字:奋进!
从搬出大山的闯劲儿,到适应新生活的韧劲儿,在贵州这场空前的脱贫攻坚战中,正是有了像罗应和这样奋进的工作者,才创造出了5年减贫困768万人的贵州脱贫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