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野玉海国家山地旅游彝族文化小镇。
彝心彝意客栈、海坪陈家大院、悠悠民宿、半山客栈……在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野玉海景区海坪千户彝寨内,一家家客栈让村民迈上了致富路。
今年46岁的村民刘文德有两个身份,白天他在景区观光火车站做巡道巡线的水电技工,每月有3000元工资。结束水电工工作下班后,他是农家旅馆老板,他的旅馆有5间房屋,2018年4月底投入运营。
“我家有六口人,老家有10多亩地都流转了,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加上养羊,收入也就够家里的开销。”刘文德说,2016年8月搬到安置点,在景区的帮助下,这两年他把新家空余的房屋分隔成小房间开起了农家旅馆,旅游旺季,几乎每天都住满游客。
忙碌的不光是刘文德,他妻子赵凤现在景区烤洋芋一条街租了小门面,做起小吃生意,遇上节假日,常常忙到深夜。赵凤现坦言,现在一家人每月的收入有七八千元,日子很幸福。
“这几年,随着野玉海景区知名度的提高,依靠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变化特别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住进新家,不光环境好,还能在景区做小生意、开旅馆,能有稳定收入。”野玉海管委会工作人员说。
短短几年时间,野玉海景区“云端小火车”、玻璃栈道、旱滑场变成了旅游新网红。野玉海景区通过景区建设不断开发就业岗位,实现附近农民就近就地就业达2000多人,使大量普通劳动力年收入数万元,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致富。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水城县依托野玉海景区丰富的生态资源,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等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海坪模式”。
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坚持高端定位、高端规划,立足打造“贵州彝族第一寨”的目标,将坪寨乡、杨梅乡、玉舍镇、勺米镇、发耳镇、都格镇等六个乡镇符合搬迁安置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集中搬迁安置。
探寻“三变”+易扶+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搬迁房按照旅游度假房来打造,使每一栋房屋都兼具农户居住、旅游度假、实体经营等功能,房屋建成后,产权归农户所有,在确保搬迁群众人均住房满足使用的基础上,农户用剩余部分和一楼门面作为资产入股,由公司统一经营,分红保底为每平方米房屋每月5元,经营收益按照入股房屋面积折价确定股比进行分红。
此外,管委会下属平台公司与海坪彝族传承人、当地彝族同胞成立六盘水彝源文化有限公司,吸纳和培养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事文艺演出,定期在彝族风情小镇内进行彝族迎宾舞、铃铛舞、山歌对唱、彝家情景剧、彝家酒令、篝火晚会等民族文化活动表演,并生产、出租、出售彝族服饰和经营特色餐饮,彝源公司享有经营纯利润的70%,公司员工(当地彝族同胞和搬迁贫困户)做为股东可通过分红的方式直接受益。
依托旅游景区,广泛发动搬迁农户参与森林旅游产业等,水城县实现了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让搬迁群众吃上了旅游饭,闯出了致富路。
来源:天眼新闻
编制:水城县融媒体中心
总监制:伍淋
总编辑:杨剑
值班主任:郭宇翔 李涛
责任编辑:顾静玲 杨浩
热线:0858-6665333
投稿邮箱:scxrmtzx@163.com(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