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吃粽子,赛龙舟……古诗词里的端午节精彩纷呈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592963580
积分商场

采药草、点朱砂、佩香囊、祛五毒、斗百草、烧高山、祭祖先、拜钟馗、送瘟神……端午节风俗,丰富多彩,花样百出,样样寄寓吉祥安康的祈愿。而且,端午节也有“菖蒲节”“艾节”的说法,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据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记载,端午要采药、蓄兰、沐浴。因此,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端午节也由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关于端午节,苏轼有首著名的《六幺令·天中节》,词曰: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天中节就是端午节。词的上片写端午佳节热闹情景,风俗如画,臂缠虎符、门插艾蒲、放风筝(纸鸢)、吃粽子、喝酒(雄黄酒或菖蒲酒?)、龙舟竞渡,一一道来。下片怀古,凭吊屈原,感叹、悲戚、垂涕、断肠,苏轼或有感念自己身世遭遇的情怀在内,因而真切动人。

苏轼的时代至今,已近千年,而他所描绘的端午民俗,仍活生生地就在我们身边上演。而再由苏轼上推千年,端午风俗的发展演变也是引人入胜、生动精彩的。

吃粽子,或许早在东汉时代就已经成为风俗了。许慎作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00年-121年)间的《说文解字》便收录了“糉”这个字,解释说:“糉,芦叶裹米也。”显然,这个“糉”(zòng)就是“粽”。我们也由此可以明确知道,按照许慎的理解,《说文解字》收录之前,人们所食用的粽子,是用芦苇叶包裹米而制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

端午也叫端五,端午节吃粽子,最早的记载有两条。据唐代欧阳询等编撰《艺文类聚》引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这表明,据周处的记载,粽子原先的说法是叫“角黍”。

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吴均所详述的这种“”,大约类似于我们今天还能吃到的“竹筒饭”。

东汉应劭辑录《风俗通》有曰:“五月五日,以五采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这是说,端午节,人们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臂上,以驱邪避疠。苏轼所云“虎符缠臂”应该就是这一风俗的发展演变。东汉时代《风俗通》的这则材料,也是现存最早把屈原与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文字记载。而据说,端午祭祀的主要人物还有介子推、曹娥、伍子胥,白娘子、钟馗、蚕神、农神等等,各有各的道理吧。

唐代诗僧文秀的《端午》诗有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至唐代,写端午节龙舟竞渡,以及与祭奠屈原联系起来的诗歌很多。而这方面的代表作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其诗曰: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诗写作者作为刺史亲自“揭竿命爵”,主持“风俗如狂”的端午节划龙舟大赛。其第三句中的“灵均”,来自《离骚》之“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灵均指屈原。刘禹锡为此诗自注说:“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这里,刘禹锡表达的意思是,彩绘龙舟,端午竞渡的风俗来自于人们对于屈原深切哀思和庄重祭祀的风俗。而诗歌结句之“招屈亭”,正是设在沅江岸边为屈原招魂、让他年年魂兮归来接受祭祀的亭子。

位于今湖南常德的招屈亭,图片来自网络

唐代,由于太宗李世民的倡导,宫廷过端午节蔚然成风。唐代端午节诗歌里,往往可见皇帝赏赐达官贵人衣物、百索等。如杜甫写有《端午日赐衣》,权德舆写有《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有曰:“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宋代,官家(皇室)是把端午节当作头等节日来对待的。皇帝往往赏赐丰富的物品给大臣,以示恩宠。如赏赐御笔书法、画扇,以及彩缎、艾虎甚至粽子等食品。

而宋代文人兴起了一个新时尚——为皇帝、后妃等创作端午帖子。这些端午帖子诗歌的内容,往往是述写端午风物、称赞歌颂、感恩戴德。端午帖子诗写成后,要送至皇宫后苑作帖,用罗帛制造,进献给皇帝或后妃。那么,有哪些人写过端午帖子呢?可以这么说,那些你所熟知的宋代文学家,都是写端午帖子的高手。其中周必大可能写得最多,至少写有70首。欧阳修大约写有40首,夏竦大约30首……

仅仅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苏轼所写端午帖子词就达27首:太皇太后閤(gé,閤门,古代宫殿门)6首,皇太后閤6首,皇太妃閤5首,皇帝閤6首,夫人閤4首。其中太皇太后閤端午贴子六首其一诗曰:“令节陈诗岁岁新,从官何以寿吾君。愿储医国三年艾,不作沉湘九辩文。”此诗反用屈原典故,表达祈愿君王康寿的忠心。再如苏轼所写皇太妃閤端午贴子五首其三诗曰:“辟兵已佩灵符小,续命仍萦彩缕长。不为祈禳得天助,要令风俗乐时康。”诗歌既写端午节五彩丝线辟邪、祈求长命百岁身体安康,又着重指出,国泰民安、与民同乐比天意祥和还重要,暗含规劝之意。

图片来自网络

元代文学家舒頔(dí)有小令《小重山 端午》,词曰: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词写作者深感内心惆怅,感叹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争光——作为对比,也写出了青年男女人人以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兴高采烈,到处采艾蒿、拔香蒲,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唱歌跳舞,欢庆端午佳节。

明代庄昶的诗作《端午食赐粽有感》有曰:“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可见,在明代,端午节仍有皇帝赏赐粽子给大臣的礼制。而明代王直《端午日观打球射柳应制》诗曰:

杨柳绿含滋,雕弓纵射时。向风飞白羽,和露折青丝。

辇路晴光动,旌门午漏迟。营前挝鼓急,捷报万人知。

题目中的“应制”二字,不但表明本诗是遵照皇帝的命令写的,而且也透漏出其“打球”“射柳”的盛大活动,也是明朝皇帝亲自参与的皇家端午节“大戏”。

……

图片来自网络

而豪放派词人苏轼写起婉约词来,他自己可能都怕了~~苏轼写有两首《浣溪沙·端午》,其一词曰: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一番红粉为谁新。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酒阑滋味似残春。

词写得相当精妙。比如,第一句中的“不破尘”看似闲笔,但为什么有尘土呢?那还不是因为心上人去后,完全没有心思打扫,只有借酒消愁愁更愁!而且,团扇也是那年的团扇,心上人却已是出门在外的“行人”。尤其是“新丝”二字,字面的意思是端午节的吉祥五彩丝线,但其实是用了谐音词,双关对“行人”的无限缠绵“心思”——我的“心思”都是你,我的心里只有你哦!

苏轼的另一首《浣溪沙·端午》更为知名,其词曰: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的上片写兰汤沐浴,也是端午节习俗之一。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就明明白白地记载有:“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本词下片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是名句,简直就是端午节的代言词。意思是说,五彩的丝线轻轻地缠在红玉一般的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斜地挂在浓黑的发髻上。而结句好甜啊,一见倾心,愿相知相爱千年!

苏轼的这首词,上片第二句里有“朝”字,下片第二句里有“云”字,而他爱人的名字就叫“朝云”哦!怎么样,“佳人相见一千年”,这样的情爱深深,有没有打动你?

粽子好吃,赛龙舟好看,可能的关键还在于,你是跟谁一起吃了那香甜的粽子、看了那激动人心的赛龙舟。

那么,今年的端午节呢,“佳人相见一千年”哦!

编辑

曾璐

责编

李佳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