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青铜鍑真的是跨过北纬38度线,穿越千山万水,来到贵州的吗?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0436808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朝鲜半岛有一条军事分界线,大致把整个半岛一分为二,北面是朝鲜,南面是韩国,这条线即耳熟能详的“三八线”。7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浴血奋战,把侵略朝鲜的美帝联军赶回“三八线”以南,取得抗美援朝伟大胜利。这条线之所以命名为“三八线”,就是其与地理上的北纬38度线大致是吻合的。在辽阔的中国北方地区,有一种游牧民族广泛使用的青铜器,也和北纬38度线有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郭物老师《青铜鍑与草原文明》一书,西周中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铜鍑,主要就分布在北纬38度到北纬55度之间。

铜鍑是草原地区一种常用的炊具。早期铜鍑多为餐具,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民族重要的礼器,时常出现在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类似中原地区的铜鼎,系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常见的铜鍑为口沿立环耳,深腹,腹底焊接喇叭状高圈足。如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出土的一件战国铜鍑。高圈足的作用,显然不是为了炊煮,而是让器物放置更加平稳。铜鍑的环耳,目前来看,大多数较细或较薄,并不利于受力悬挂,因此无法于下方点火,加热炊煮。此外,环耳之上,经常还伴随有蘑菇状或伞状的突起,郭物老师认为,这种现象来源于对草原大型雄性食草动物犄角的崇拜。综合来看,环耳主要起装饰作用。

战国铜鍑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县兰州湾子出土

铜鍑随着游牧民族四季迁徙不断传播过程中,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形制发生一些变化。比如,高圈足发展为镂空圈足。这样,牧民身处野外,便可就地生火,将铜鍑置地,拢火围住圈足,便可加热,进行炊事。镂空圈足能增加器物在火堆中的稳定性。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征集的一件汉代铜鍑,就是喇叭状镂空圈足。一部分匈奴和鲜卑使用的青铜鍑,腹部圜底变为平底,圈足失去意义,出现了无足铜鍑。如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村出土的桶形青铜鍑,即平底无足。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芨芨滩村征集到的汉代青铜鍑,球形腹,腹下内敛,也是平底无足。铜鍑的腹部从圜底变为平底,高圈足消失,让铜鍑加热更加方便,呈现出一种从餐具演变为炊具的趋势。

汉代喇叭状镂空高圈足铜鍑 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征集

罐形青铜鍑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芨芨滩村征集

除了形制和用途有发生改变的情况,铜鍑出现的地理纬度也有变化。极少数青铜鍑跨过北纬38度线,缓慢南下。如韩国金海市大成洞29号墓出土一件桶形青铜鍑,该地就仅为北纬35度。现在问题来了,贵州位于北纬24度-29度,与北纬38度相差1000余公里,对于秦汉时期相对原始落后的交通来说,这是一段艰辛而又漫长的距离。这种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青铜鍑,真的可能跨过北纬38度线,穿越千山万水,出现在贵州吗?

桶形青铜鍑

1976年,省考古队在赫章可乐47号墓(甲类墓,汉式墓葬),发掘出土两件青铜鍑。整器为球形腹,肩部对称铸铺首衔环,腰间环饰一圈棱缘。平底无足。其中一件高24厘米,腹径30.5厘米。两件铜鍑的环耳特征,有可能是受到新疆民族地区斜肩耳铜鍑的影响,即环耳立在肩部,结合中原地区的铺首衔环,代替了斜肩耳。1977年1月,兴仁县马家屯出土了一件罐形铜鍑。通高18厘米,肩宽16.5厘米。敛口,口径15厘米。平底无足,底径10厘米。口壁立环耳,耳高3.5厘米,径6厘米。因器壁较薄,铜鍑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合范浇铸常用的金属垫片脱落,致使下腹部遗留两个1厘米见方的方形孔。此外,下腹部另一侧,还铸铭有五铢钱的“五”字纹。但纹线并不规整,倾向为东汉晚期。这种罐形铜鍑,较为少见,据郭物研究,这种器形最早来源于匈奴和鲜卑。早期的罐形铜鍑为方耳,并且耳根有阶梯形装饰。后逐渐发展为直立环耳,时代从东汉晚期到魏晋南北朝都有。

赫章可乐47号墓出土青铜鍑

清代黄景仁(宋人黄庭坚后裔)有诗云:“饮从欢喜河流借,馔自摩尼釜鍑分”,意思是从欢喜佛掌管的河流担水,从摩尼教始祖的“釜鍑”里盛饭。这句诗中,黄景仁提到一种叫“釜鍑”的炊具。东汉《说文解字》云:“鍑,釜大口者。”意思是大口的釜,叫鍑。而北宋《宣和博古图》则给出相反解释,云:“鍑,炊器也,似釜而敛”,意思是釜的口已经开得很大,如何还能再大。因此小口的釜,叫鍑。汉赋四大家之扬雄,则“釜”“鍑”不分,其言大意,函谷关以西的关中地区,把釜统称为鍑。从这些典籍,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釜”与“鍑”是混淆的。因此,诗人黄景仁才会笼统提出“釜鍑”一词。

兴仁马家屯出土罐形铜鍑

历年来,贵州出土了大量秦汉时期的铜釜,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铜釜大省。相比之下,铜鍑则寥若晨星。同时,贵州出土的几件铜鍑,仅保留北方铜鍑对称环耳这一稳定特征,但形制类似西南铜釜,两者也容易混淆。“铜釜”用于熬煮食物,是典型的炊具。早期“铜鍑”则是盛装食物,为餐具。贵州出土的铜鍑,猜测介于二者之间,即可熬煮,也可盛装。结合赫章可乐铜鍑出土于汉式墓葬,兴仁马家屯铜鍑铸铭有五铢钱的“五”字纹。综合推测,贵州出土铜鍑时代相对较晚,用途同样有从餐具过渡到炊具的趋势。但他们并不一定是从北方穿越千山万水而来,很大可能是贵州或贵州周边的汉族工匠,融入了铜釜的部分形制,进行铸造的。

编辑

龙菊珍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