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麻山深处决战贫困——紫云自治县脱贫攻坚纪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胡丽华 杨小友
1604544780
积分商场
这是一块富饶而贫困的土地。 纵横连绵的喀斯特地貌造就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亚鲁王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美丽的土地上40.02万人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302户117638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这是一块升腾着希望的热土。

 这是一块富饶而贫困的土地。
纵横连绵的喀斯特地貌造就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亚鲁王的传奇故事代代相传。美丽的土地上40.02万人中,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302户117638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这是一块升腾着希望的热土。

脱贫攻坚战的推进,紫云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袁琴书   摄

交通四通八达,水利设施直达每家每户。蔬菜、林下食用菌、林下养蜂等产业蓬勃发展,曾经贫瘠的大山长出致富的希望。就业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贫困群众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苍山为证,岁月为凭。
紫云,在决战脱贫攻坚的行动中,创新工作机制,打好“四场硬仗”,补齐“3+1”保障短板,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务工经济,开展技能培训,培育特色产业,找到了一条条致富门路,脱贫攻坚连战连捷,该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28.68%下降至目前的0%。

尽锐出战  凝聚合力战贫困

地处麻山腹地的紫云自治县,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我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群众被贫困深深困扰。摆脱贫困,成为紫云自治县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的目标。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全国大地,紫云这块贫瘠的土地深受关注,资金投向、各级帮扶力量向这里汇聚,凝聚出磅礴的决战决胜力量。今年,紫云自治县列入国务院挂牌督战的52个县之一;1月5日,省委挂牌督战紫云自治县等9+3县,一时间,贵州省、安顺市各级领导干部奔赴紫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紧锣密鼓。

旌旗猎猎,战鼓催征。紫云自治县全体干部迅速出击、冲锋在前。完善县、乡、村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成立了以县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总决战指挥部,横向成立17个工作专班,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纵向将全县13个乡镇(街道)划分为13个脱贫攻坚战区,由四大班子成员担任战区长,村设前沿指挥部,由副科级领导担任指挥长,建立健全三级指挥体系。整合、省、市、县、乡帮扶力量,组建162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优秀干部到162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增派1300余名业务骨干驻村蹲点帮扶、6000余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演绎了战天斗地、摆脱贫困的精彩故事。

帮扶干部宣传政策的同时,谋划发展。 刘高才  摄

在白石岩乡岩上村,该乡纪委书记雷小丽正走访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总攻阶段,我们分秒必争,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办实事、谋福祉,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雷小丽说。

她结对帮扶7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户王仕均是其中之一,以前靠种地为主,年收入仅1800元,不甘贫穷的他获得1万元扶贫到户资金支持后,种植25亩四月李,2019年,李子挂果,销售收入1万多元。

收入提高了,王仕均却有了新忧愁。他说:“万一遭遇暴雨或冰雹,一年的辛苦就没了,要是有保险就好咯。”

为解决他家种植李子的后顾之忧,雷小丽马不停蹄的赶到了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咨询相关政策,协调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解决他家发展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她还协调岩上村帮助王仕均解决了护林员的工作,村里也把他的妻子安排到白石岩圆圆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成为了一名加工红芯薯条的工人,王仕均家俨然变成了村里的“小康”家庭。

葡萄成群众增收的甜蜜产业。

“现在,我每个月工资800元,妻子月工资3000元左右,今年四月李丰产,卖了几万块钱,感谢雷书记对我们的关心。”王仕均在雷小丽的真心帮扶下,日子越过越红火,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各级干部汇聚紫云,帮出成效。社会各界也聚焦这里,东西部扶贫协作全力推进,紫云自治县与青岛市即墨区紧密联系,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扶贫协作。2014年以来,即墨对口投入帮扶资金3.45亿元,实施项目168个,引进7家东部企业到我县投资落地,实现贫困人口200人稳定就业,带动3000余人增收,即墨区相关部门单位与我县13个乡镇(街道)、53个深度贫困村、13个乡镇卫生院、134所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帮扶,为紫云自治县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同步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定点帮扶给力推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贵阳经开区、省卫生健康委、贵州电网公司等对紫云自治县定点帮扶,帮扶资源向深度贫困村聚焦,最大限度凝聚攻坚合力。开展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踊跃参与脱贫攻坚。

尽锐出战,接续奋斗,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足音响彻麻山大地,弹奏出致富奔小康的美丽音符。

打好硬仗 筑牢脱贫攻坚基石

撕下贫困标签,建成全面小康。紫云自治县攻坚克难,奋斗不止。打好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3+1”保障,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等“硬仗”,激荡出紫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真切实践,续写决战决胜的精彩诗篇。

在紫云自治县城东社区,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户户村民从大山深处搬到这里,住进新房子、有了新工作、挣上票子。

紫云自治县依乡春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带动搬迁群众就业。

搬迁户杨春妹就是其中之一,一大早送两个孩子到学校后,就风风火火地赶往几公里外的紫云自治县依乡春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一天的工作。

安排工人织布、刺绣,把成品摆放整齐,打开电商平台查看订单,与学校对接鞋子销售,杨春妹将公司布置得井井有条。“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产品出口受到影响,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培训工人,开发新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公司发展稳定向前。”她说。

从贫困户到开办公司,杨春妹的人生实现了华丽转变。她家以前居住在火花镇九岭村,由于贫困,早年就和丈夫前往沿海城市打工。2016年,她回到村里,进入村级合作社,成为刺绣等手工艺品负责人,带领村民制作刺绣工艺品。从小就掌握刺绣技艺的杨春妹有了用武之地。2018年6月8日,杨春妹一家搬进易地扶贫安置点—紫云自治县云岭街道城东社区,住上漂亮的新房。她也开始创业之路,成立了公司,利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手工艺品,吸纳66名搬迁群众到公司就业。去年,公司营业额数十万元,发放工人工资10多万元,她个人纯收入五六万元。

通过引进工厂,带动贫困户就业。

今年,杨春妹一边培训绣娘,一边开拓市场。目前,生产的鞋子、手提包等产品畅销,并培训了300多名绣娘,为产品生产提供了人员保障。

杨春妹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个案,2016年以来,紫云自治县建成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入住4862户20213人;新设立1个街道办事处、6个社区居委会,配套建设中小学校3所、卫生院3所、扶贫车间10个、就业创业服务中心10个,搬迁户实现就近就业就学就医。

打好脱贫攻坚“硬仗”,一个个攻坚保障工程相继完成,战果丰硕。教育扶贫扶贫扶智,建、改(扩)建学校186所,发放各类教育学生资助14.6万人(次)1.13亿元,贫困户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无失学辍学。医疗保障让贫困群众共享健康生活,该县所有乡镇(街道)和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卫生室,三重医疗保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住房保障圆了新居梦,改造17506户农村危房改造和透风漏雨整治870户;县级自筹资金1.3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434户和透风漏雨整治4584户,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饮水安全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679处,建成小水窖9886个,安装小水窖净水器9510台,破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976.87公里,建成通组公路660公里,通村通组路网全覆盖工程461公里,形成了乡乡通达、村村通畅、组组通连的交通格局,“行路难”的切身之痛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完成162个村电力改造升级,该县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9%,电压合格率达99.62%,解决了惠民产业、脱贫产业、致富产业用电难;建成通讯基站3264个、独立物理基站430余个,该县所有村(社区)4G网络覆盖率和光纤覆盖率达100%。

社会兜底保障保民生,建立民政部门和扶贫部门“三共同”衔接机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36289人,占比30.85%。边缘户兜底保障267户835人。

奋力攻坚 全面小康路更宽

10月25日,天气晴朗,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村红院坝区,村民忙着采收菜芯,装筐、搬运、装车,运往广东等地市场。

“从9月底前就开始采收了,每天运输一车前往广州的档口,畅销得很!”绿阳绿色蔬菜有限公司总经理谢顺超说,这不仅带动我们紫云蔬菜产业发展,还帮助群众致富。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蔬菜,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正如谢顺超所说,在蔬菜产业的引领下,这里的村民收入年年攀高,实现了脱贫致富。2018年之前,这片散落在山里的坝子大多种植水稻和玉米,村民收入并不高,坝区所在的五星村995户3795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364户1071人,发展成为村民迫切的期望。

2019年,紫云自治县引导外出到宁夏种植蔬菜的老板谢顺超返乡,流转红院坝区1500多亩土地,种植菜芯等优质蔬菜。按亩产菜心1300斤,平均单价2.5元,每年产8季计算,亩产值至少在2万元以上,带动上百群众务工增收。

村民班治琴右手拿刀,一刀刀快速收割下菜芯,收好后放进筐里。“有老板带动,产业红红火火,我们也增收致富咯。”她笑哈哈地说。

按照每斤0.6元计算,她一天的收入达上百元。长期在基地务工,她成了熟练工人,采收蔬菜的速度越来越快,务工收入也渐渐提高,一家人实现了脱贫致富。

不仅是红院坝区,在紫云大地,蔬菜、红芯红薯、佛手瓜、林下养鸡、林下食用菌等产业蓬勃发展,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紫云发展产业的破题之举。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紫云自治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围绕“靠什么脱贫、在哪里增收”,制定产业规划,坚持多条腿走路,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

新产业走出脱贫新路子。  丁晓谦  摄

产业领航,紫云自治县以12个500亩以上坝区提质增效和坡耕地结构调整为重点,明确提升原有生态茶叶、红芯红薯、精品水果三大优势产业和壮大蔬菜产业、林下经济的“三提升两壮大”的产业发展思路,组建特色产业发展专班,推动红芯薯、红辣椒、菜芯“两红一芯”主导产业规模化种植,该县种植红芯薯2.5万亩、红辣椒3.5万亩、茶叶5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和甘蓝、佛手瓜、菜芯等蔬菜4万亩,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并利用紫云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林下菌3500亩、林下鸡100万羽、林下蜂2.5万群。养殖业加速跟进,养牛6.6万头、生猪19万头、生态鸡150万羽,建成百万羽鸡苗孵化场和白条鸡生产线,节约了养殖业成本。随着产业发展,紫云自治县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县级平台嘉禾香公司,引领镇村公司、村合作社,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推行“村社合一”建设及规范营运,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精准建立“721”分红模式,即:收益的70%用于脱贫户分红,20%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10%受益对象为参与产业生产环节务工的贫困户和参与产业订单合作的贫困户二次劳务奖补,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挣租金、赚薪金、分股金,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生态养鸡圆了贫困群众致富梦。 丁晓谦  摄

产业与就业齐驱,紫云自治把就业作为增收的直接抓手,健全完善县级劳务公司工作架构,成立13个乡镇劳务合作社、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务合作社、162个村级劳务服务站,形成县乡村三级一体化推动务工就业的组织体系。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户、边缘户三类重点人群,打造务工就业“四族”阵营,组织10.02万余名青壮年外出务工形成“外出务工族”,因人施策组织1.47万人参加“公益十岗”形成“在家上班族”,采取政府组织劳务公司包接包送的方式,组织11.52万人(次)在家劳动力到坝区等产业项目点务工形成“田园工薪族”,通过家乡产业宣传和政策扶持,引导2431名致富能手返乡带头发展产业形成“返乡创业族”。“四族并进”,精准匹配,着力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边缘户三类重点群体家庭劳动力就业保障,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林下生态蛋鸡养殖基地,工人将鸡蛋用提篮运回基地挑拣间,进行下一步分拣、包装、销售。胡家林  摄

紫云自治县的奋斗与追求,正化为累累果实,彻底改变千百年来的贫穷面貌,实现从贫穷向富裕的伟大转变,人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新时代,新征程。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徐徐启航,紫云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正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满怀豪情,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昂首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迈步前进。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